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二十一歲新大路
我們知道,一個地方,往往會有某一條路給人以特別深的印象,如北京的長安街,上海的南京路,寧波的中山路,而在北侖,我認為就是新大路。
新大路因其連接新碶和大碶而得名。可是在二十幾年前,無論你在哪張地圖上,都找不到這條熙熙攘攘的交通要道,因為當時這裏還是一大片農田。那時你若要從大碶到新碶去,走的是另一條路,叫作“大新路”。
大新路建於1949年年底,這是當時為解放沿海島嶼,由軍民合建的支前公路。我童年時親眼看到過解放軍的水陸兩用艇從這條路上往新碶開。這條可以開汽車的砂石路剛建起時,在北侖境內算得上是一條大路。可是過了三四十年,人們再在這條路上步行和騎車,就要叫苦連天了。
首先是路不平。砂石鋪就的路麵,車走人行,年久失修,到處坑坑窪窪,在這路上騎自行車,就像扭秧歌,而坐在後座的人,一不小心會被震下車來。
其次是多彎。伴著這條路的,是一條河。什麼河?“十八望娘灣”。鄉人曾為這條彎彎繞繞的河編過一個美麗的傳說,把它與龍聯係起來,說這是龍遊過的痕跡。小白龍邊往前遊動邊一步一回頭地看娘親,於是這河就如此彎曲了。河是這樣的纏綿,與它相依的路也是一樣的曲折,20世紀70年代我們掏河民工挑著鋪蓋從大碶走向新碶,盤來繞去的總走不到。雖然半路上的千丈村有一個“邱家涼亭”聊以歇腳,但坐在石凳上扇著草帽回頭看著這蛇行般的路,總免不了搖頭歎息——哪年哪月這裏可以有一條“通衢大道”?
當改革開放到了第十年時,人們終於盼到了通衢大道的興建,兩年多後便有了這條新大路。也許今天的人們無法相信,當時在北侖,除了原區政府邊那段幾百米長的明州路,剛建成的新大路是北侖最好的路了,所以有人稱它為“高速公路”。事實上,當你在這條路上騎車時,確實可以達到從未有過的高速,而且一點不費勁!
走在新建起的筆直的新大路上,除了偶見一兩個村子的少許房屋,一眼望去都是田野。後來路邊有了一家廠,有了一家銀行,有了一家飯店……當時我就大膽想象著:這樣下去,說不定半個世紀後,會把新碶和大碶連起來呢!想不到這個想象太不大膽了:何用半個世紀,才一二十年,這條水泥公路就已變成了車水馬龍的城市馬路。
行走在這條路上,讓我想起了幾件路邊往事。
兩個車站。
新碶郵政局對麵,曾是一個車站。這個車站,也許是北侖開始擁有公交車的標誌。在這個車站上我乘得最多的是82路車。去寧波輪船碼頭坐這車,去大碶農貿批發市場也坐這車。公交車站往南一兩千米,有一個長途車站,我好幾次坐這裏的車去杭州去上海。但是,後來兩個車站都集中到明州路的東端去了。為什麼?越來越繁忙的新大路,顯然已經無法容納兩個發展迅速的車站所吞吐的如此眾多的車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