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興起與傳播革命 三、 微博輿情新趨勢以及突發事件的應對原則(1 / 2)

微博的興起與傳播革命 三、 微博輿情新趨勢以及突發事件的應對原則

微博的出現改變了傳播的規律,這種規律實際體現為微博輿論規模越來越大、頻度越來越高,微博關注的熱點越來越深入,民意監督力度越來越大。在輿論格局產生變革的時代,如何正確應對突發事件,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傳統媒體都要積極思考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 微博輿論規模越來越大,頻度越來越高。

2012年初,上海交通大學公共關係研究中心和輿情研究實驗室聯合發布了《2011中國微博年度報告》。報告認為,微博正成為“輿論風暴中心”和“官民溝通的新場域”。據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對2009年、2010年、2011年影響較大的輿情熱點事件的統計,微博首次曝光的比例依次為0%、16%、22%,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在微博出現之前,決定一件事能否傳遍整個網絡很大一部分由渠道決定。微博的出現,理論上磨平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時決定一件事能不能傳播擴散的已不是渠道,而是內容。理論上來說,隻要內容的關注人群夠廣,這條微博就能獲得網友們的“轉發”。這也意味著,熱門事件產生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微博輿論的密度越來越大,觸電越來越多,引爆時間所需的燃點也越來越低。

從網友發微博披露某個事實或某個網友的微博引發質疑,到眾網友跟進評論轉發,隨後相關網絡衍生品(如漫畫、惡搞視頻)現身,再到網絡上更多網友或傳統媒體的跟進,帶來更深度的調查,一起微博上的熱門事件就此直奔輿論監督的高潮。

縱觀2011年的熱門事件,王功權“私奔門”,郭美美炫富引發紅十字會形象危機,江蘇溧陽局長直播開房,溫州動車追尾,幹露露浴室征婚,佛山小悅悅事件,李天一事件……甚至寧波本地的機場“讓領導先飛”事件和鎮海PX事件,幾乎每一件都與微博有著莫大的關係,也大多遵循著微博熱門事件產生的經典流程。

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4月13日發布的《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稱微博已經成為輿情的最大信息源,2011年全年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網絡熱點事件達349個,平均每天0.96個,而2010年網絡熱點事件為274個,2009年則為248個。

(二)微博關注的熱點越來越深入。

微博在磨平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同時,用一係列的社交功能拉近了每一個網友的距離,關注、轉發、評論、私信……現實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們就是通過這些功能被聯係到了一起。

一個事件在微博上發酵時,會吸引各個階層的網友參與討論,他們中有文藝明星、學者教授以及各個領域的專家或草根達人。基於現實社會聯係的微博網友在積極地討論和爭鳴中,整合了不同網友對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讀和看法。

從個體表達到人文關懷,從個人訴求到公眾訴求,從利益到主義……在集體智慧的圍觀下,微博網民們對熱門事件的關注層麵越來越深入。

(三) 民意監督力度越來越大。

在傳統媒體主導輿論監督的傳媒環境,輿論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新聞評論以及一些少量的編讀往來,普通公眾往往很少能夠參與到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中。

微博出現後,每個微博網友都掌握了發言權,公眾作為輿論監督主體的地位得到了回歸。微博輿論監督之所以成效顯著,很大原因在於微博的技術特性使得微博網友能夠以多種表達方式來進行許多不同的輿論監督活動,直接的信息發布,轉發評論或私信他人微博,投票……多種形式的表達,使得公眾的話語空間更寬廣,輿論監督的範圍更加廣泛,民意監督的力度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