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興起與傳播革命 一、 微博:傳播方式的革命
大學的傳播學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講解過人類傳播演進的路線:
口口相傳 →烽火台 →文字 →邸報 →集會、傳單、大字報 →報紙 → 廣播 →電視→互聯網
交流與溝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需要,翻開新聞傳播史冊我們會清晰地見到它與人類社會的曆史一樣源遠流長,像藝術起源於勞動一樣,人類的傳播活動也在勞動中產生並發展。眾所周知,語言的形成和文字的使用,印刷術的發明和運用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三次本質意義上的革命,互聯網是繼之而來的第四次突破性的大眾傳播領域的變革。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6月8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這樣描述互聯網: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20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誌。互聯網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
這短短的一段話,可以說涵蓋了整個互聯網發展的曆史進程、內容和前沿。
(一) 什麼是微博?
這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微博”應運而生。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台,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並實現即時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Twitter。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門戶網站。
來看一組數據:
2010年11月16日,新浪宣布截至10月微博用戶達到5000萬,用戶平均每天發布超過2500萬條微博;
2011年,新浪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
2012年6月30日,新浪公布微博用戶數超過3.68億……
從這組“井噴”增長的數據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一個真正意義的社會化“超級媒體”已經橫空出世。
隨著微博這種傳播工具的普及,以往的傳播規律,幾乎完全被改變。它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改變了互聯網使用者的關注重心、改變了普通人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信息采集和運作方式。在當今傳統媒體的采編流程中,大多數媒體人都會把微博當成一個必不可少的新聞線索獲取渠道。
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微博有太多的不同:既是內容生產商,又是批發商,還是渠道,而傳統媒體僅僅是生產商;微博是觀點裹挾內容,而傳統媒體則是內容隱含觀點;微博上的傳播有路線、有節點、有接收對象,而傳統媒體則更多是隔空喊話;從傳播途徑來說,傳統媒體是點對麵傳播,微博則是點對點、點對麵、麵對點、麵對麵都能做到。
(二)微博爆發的天時和地利。
微博傳播的形式非常簡單,不超過140字的簡短消息,降低了使用的門檻,“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同一水平線”,使得使用微博的網友可以非常簡單地發布內容。在此基礎上,微博還是一個能夠跨媒體存在的產品,它可以寄居於手機短信、彩信、即時通信工具(如QQ、MSN等)、Email、Web網站、WAP網站等,在各種傳播介質中既無孔不入,又無所不在。同時,微博的“轉發”功能,使得微博的傳播效果能夠被不斷地放大,隻要內容夠受關注,一條微博內容就能獲得“核裂變”式幾何級數擴散的傳播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