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傳說 遣民行(1 / 1)

典故傳說 遣民行

聖德周天地,敉寧在四方。如何遭厄數,困苦見此疆。海氛未盡掃,萬姓慘痍瘡。鰍鱔魂釜底,敢效鯨鯢狂。聯 肆劫掠,寓目皆可傷。魚鹽奪其利,胼胝資為糧。青磷間白骨,村市亦戰場。

廟笄殲小醜,移民且離鄉。廬舍成灰燼,焰騰百裏光。老稚驚欲死,隻遵就周行。擔頭無些物,窘步牽衣裳。繞樹來三匝,古廟掃作房。盡日乏活計,欲眠地即床。饑來煮野菜,和根入鳴腸。漸久情愈急,骨肉不相商。父子分南北,夫婦拆鸞凰。溝壑填老憊,黠悍走中央。況又罹旱魃,赤地成奇荒。哀鳴結長嚦,中澤集未遑。臨門知有繪,膏澤沛穹蒼。

出自《寧海縣誌》。清初,抗清將領鄭成功據台灣。清廷為斷絕與其聯係,令沿海居民內遷。沿海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知縣李文賦此詩記其慘狀。

李文:河北省新樂人,康熙元年(1662)寧海縣令。

罹(lí):受,遭逢,遭遇。旱魃: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旱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