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青色之秋 大河洋的春天
多少次,我站在這個窗前,凝望著眼前波光瀲灩的遼闊水麵,心中湧動的是一陣說不出的感動。
小時候,我隻知道這裏的水很清很清,這裏的河麵很寬很寬,這裏的河埠頭很熱鬧很熱鬧。好多年以後,才知道這很寬很寬的河麵其實就是蘆江河最寬闊的水麵,也是蘆江河美麗的腹地——大河洋。也有人叫她紫石河,而我就喜歡叫她——大河洋。
有了一個“大”,“河”便成了“大河”,還不夠,再添一個“洋”,成了“大河洋”。河如其名,名副其實。你看,蘆江河,從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她是從一名樸實溫婉的農家女孩漸漸成為一位飽經滄桑卻依舊堅強美麗的婦人。而大河洋,卻像她長大了的孩子,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寬闊厚實的肩膀將承載起更美好的未來。
大河洋,今生,我注定與你有緣。
兒時的我,經常往這裏跑。姑媽家在高村,幾步路就可以來到大河洋邊。我有時候是跟著姑媽到河邊浣洗,有時候是跟著表哥去河邊釣魚,還有時候僅僅是從河邊路過,拉著父母的手拐上另一條小路,因為那也是一條回家的路。大河洋上麵還有小島。膽大的小孩遊水過去,爬到小島上麵,發出勝利者的歡呼;而膽小的我,隻能眺望著那邊,心裏是又焦急又羨慕。偶爾我會坐在岸邊,托著腮幫子,想象著小島上發生的故事。那些故事裏有小草有小樹有不知名的小花,有野鴨有蟋蟀有忽然飛過的小鳥,還有豌豆公主白雪公主美人魚公主,她們快樂或者悲傷地生活在那些小島上。這些美麗的故事,常常被姑媽的呼喚聲以及西邊沉墜的夕陽打斷。
到了上學的年齡,我漸漸和大河洋疏遠了。這一疏遠便是三十多年。這期間,我應該來過幾次,但我想不起當時的情景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二十三歲那年的一個夏天的夜晚。
那個有月亮的夏夜,我和我的初戀不知不覺地走到了一座小橋上。也許是被一大片披著銀輝的河麵扯住了腳步,也許是走累了,我們停了下來。倚著小橋欄杆,許久,我們沒有說話。我們怕驚擾了河水與蘆葦、與橋洞、與河岸的親密私語,我們怕驚擾了月光下神秘而柔和的漣漪,我們怕驚擾了如此靜謐而美好的瞬間……望著這撩人的月光,還有月光下溫情脈脈的大河洋,我們醉了……
知道“大河洋”這個名字,還是三年前的事。那時,我們幾位文學愛好者應邀參加新農村采風活動,來到了柴橋街道紫石片區的幾個村落。當走到水光搖曳的大河洋畔,文友們的思緒一下子飛揚起來了,從傳說到故事再到真人真事,他們的話匣子猶如河麵上的漣漪,一圈一圈不停地蕩漾開來。
他們說,除了眼前這座秀麗的小島,大河洋上還有幾座小島,有烏沙碧,有蓮葉墩,還有紫水墩,都很有意思。烏沙碧,她的形狀就像一片碩大的荷葉。這片荷葉神奇得很,遇到水災,別的地方汪洋一片,她卻依舊昂著她美麗的頭顱,安然無恙;等到幹旱,別的河段都快幹得底朝天了,而她周圍的水卻依舊清亮亮滿盈盈的。
他們說,蓮葉墩上麵曾經建有一座廟,叫紫荊廟。九百多年前,時任鄞縣知縣的王安石專程來到海晏鄉(舊時柴橋的稱謂),興建穿山碶,解決了蘆江蓄水排澇難題,從而惠澤於蘆江兩岸的百姓。紫石人為了紀念王荊公,特意在蓮葉墩上建造了一座紫荊廟(紫石的王荊公廟)。可惜的是,此廟在“文革”時期被毀。
他們說,不遠處的雙石人山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大意是,以前有兄弟倆,弟弟阿慶善良勤勞,哥哥阿旺貪心懶惰。有一回,阿慶在蘆江河邊幫一位瘸腿老漢(據說是管理東海龍宮寶藏的野豬精)做了件好事。後來,老漢托夢給他,告訴他雙石人山裏麵藏著一批寶藏,隻要正確的口令,就可以打開寶藏的洞門,但絕不能貪心。阿慶一家就是靠幾件財寶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後來哥哥阿旺知道了這個秘密,卻因貪得無厭被永遠關在了寶藏洞內。他們又說,現在雙石人山上也有寶物,那就是勤勞的甘溪人在山坡上種植的茶園。那些茶葉吸吮過山間甘甜的溪水,能不香嗎?故美其名曰“雙石山香茗”。春天到了,豐收的季節也到了。
他們說,蘆江河水流經的地方,人才輩出。世界著名植物學家鍾觀光的故居坐落在大溟村美麗的姚江岸。中國著名經學家黃式三、黃以周、黃家岱祖孫三代的“三代經師堂”就在大河洋旁的前鄭村。當年文武百官經過經師堂門前,都得下轎下馬,因為那裏麵有光緒皇帝恩賜的匾額。世界上第一個設計出雙足走路機器人的專家,也是前鄭村人,他叫鄭元芳,曾獲“美國總統青年研究員獎”,成為在美國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2004年,他回到祖國,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首位從海外招聘的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