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扁擔悠悠 母親節快樂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五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被定為母親節。近年來,身邊都會及時收到一些信息,它們總是適時地提醒我,某個節日即將到來,別忘了問候一下該問候的人。
昨天,妹妹發來短信,問我明天母親節有啥表示。我說,不知道。她揶揄我說,你這麼孝順都不知道明天母親節?我回,我不是不知道明天的節日,是不知道明天怎麼表示。反正聽你的吧。
昨晚,母親來我家。我對她說,妹妹電話來過了,明天母親節,表示下,請你吃飯還是給你買東西。她笑了,說,幹什麼呀,什麼都不要買,你們能記得已經蠻好,不要浪費錢了。
勤儉是他們老一輩人的“通病”。他們老是把“不要浪費”掛在嘴上。而我們不說浪費,說“享受”。“享受”是我們以及我們下一輩人的生活態度之一。想起今年春天,父親所在的村老年協會組織活動,去外麵旅遊三天。父親竟然沒去。我們問他,這麼好的機會為啥不去呢,再說你又不像我媽,要暈車。他說,有啥好去的呢,浪費錢,不去的還可以領兩百元錢呢。我們狂暈。母親有退休金——比我的工資還高,父親有土保,何況父母親這麼多年來經營小店,省吃儉用,也積蓄了一些錢。可他們依舊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母親解釋說,我們現在不是省錢,是用不著去花錢,衣服,都是你們姐妹買的;吃的,你父親田裏種的都吃不完,過年過節,你們又送這送那,想想是沒地方去花錢啊。
不過,近幾年來,母親已漸漸被我們的一些生活觀念同化,也變得“時尚”起來,“大氣”起來,也有點“學會享受生活”了。比如去年,她來北侖,我們姐妹帶她去洗腳。洗完後她說真舒服,馬上花了一千多元辦了張卡,說你們有空就來洗吧,媽請客。每逢家人過生日,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母親都說:“我請客去飯店吃,地點你們定。”可是,父母親對自己,他們真的是節儉得像“葛朗台”。有時候去父母家,桌上隻有可憐的幾碗蔬菜,都是從父親自留地收上來的,還美其名曰“綠色食品”。可等我們有了大事,比如買房子買車子,他們就捧出自己多年來的積蓄——他們覺得有這一份能力幫我們是他們的欣慰。
今天早上,我還賴在床上,母親來電話了,說妹妹電話來過了,晚上來家裏吃飯,讓我和兒子一起過去。忽然想到下午還有個聚會,不知晚上趕得回趕不回。我對母親說,下午我還有點事,晚上看情況吧。我聽得出母親言語裏有些失落,說,哦,你還有事啊?我連忙說,我盡量趕回來。
中午時分,兒子看電視,我沒事做,午飯又懶得去做。於是大聲喊兒子:天笑,今天母親節,中午做飯給媽媽吃吧。他跑過來,問,那做什麼呢?我說,就做你最拿手的炒蛋吧。他屁顛屁顛地跑進廚房,沒一會兒,搬過來一碗香噴噴的炒蛋。他還不好意思地說,今天沒有放榨菜,沒有放火腿腸,也沒有放蔥,這些東西都沒了。我說,沒事沒事挺好的。他笑了。我說,笑什麼啊,我沒筷子怎麼吃啊?他又屁顛屁顛跑進廚房。沒一會兒,一碗美味炒蛋就被我消滅了。這是兒子給我的母親節禮物。多年以後,我還會告訴他,那一刻,他的母親真的挺快樂。
下午,和幾位老師聚會時,我有些心不在焉。幸虧小會結束得早,於是搭一位老師的順風車趕回來。
到了母親家,妹妹已經在摩拳擦掌地準備晚餐了。菜都是她買的,我什麼都沒買,隻是昨晚母親從我家回去的時候,讓她帶了一袋水果。當時,就開玩笑說,這些水果就當母親節的禮物吧。母親笑得很快活,說,好的好的。
妹妹開始炒菜了,我們老老小小就座開吃了。新鮮的倭豆是父親剛從自留地裏收來的,配上韭菜,小炒幾下,又香又糯。那野生鯽魚,妹妹用來熬湯,熬了一陣,放上些嫩豆腐,灑上少許辣味,漂上幾葉大蒜,也是色香味俱全。還有青菜羹(青菜也是父親自己種的),裏麵放入一些肚裏貨(可能是雞的肚裏貨,因為餐桌上還有一盤白嫩嫩的雞肉),味道不要太鮮。都是一些家常菜,可是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晚上六點多一點,我們回家了。因為妹妹住在新碶,所以趁天還沒黑趕回去了。我們順便搭她的車回到了家。路上,妹妹說,下回父親節到了,我們再來吃一回。說完,又問父親節在哪一天?旁邊的兒子說,六月份的第三個星期天。妹妹說,真好,都是星期天。
雖然說我們住得離父母家不遠,但一起在父母家裏吃飯的時間卻不多。今天,能在這個節日與父母親一起吃個飯,我想,他們是開心的。
200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