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生活的詩意 小重山的魔方
王蒙在《欲讀書結》裏論及漢語詩歌的組合技巧和語言張力,曾經對李商隱的《錦瑟》一詩有過絕妙有趣的“三論”。在文章中,王蒙把該詩的語序作多種排列組合,但詩歌的意象和意味大致不變,以此證明中國詩是靠漢字的象形、暗示以及固定的意象取勝的。這樣的論述頗有科學實驗的意思,我也東施效顰,把嶽飛的《小重山》一詞“糟蹋”一次,結果如下:
原詞: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裏夢,
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
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鬆竹老,
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
弦斷有誰聽?
七言?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夢驚千裏已三更。
獨自起來繞階行,簾外悄悄月朧明。
白首功名鬆竹老,舊山心事付瑤琴。
知音漸少琴弦斷,欲阻歸程有誰聽?
五言?小重山
昨夜寒蛩鳴,驚回千裏夢。
三更已起來,繞階獨自行。
院中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
歸程將欲阻,心事付瑤琴。
知音漸見少,弦斷有誰聽?
四言?小重山
昨夜寒蛩,鳴夢千裏。
三更起來,繞階獨行。
人月悄悄,簾外朧明。
白首功名,舊山鬆竹。
歸程欲阻,心付瑤琴。
知音漸少,弦斷誰聽?
三言?小重山
昨夜蛩,不住鳴。
寒驚回,千裏夢。
獨自起,已三更。
繞階行,人悄悄。
簾外月,正朧明。
白首來,為功名。
舊時山,鬆竹老。
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阻歸程。
琴弦斷,有誰聽?
我們曾經把這樣的“改裝”擬成一道語文教師的專業測試題,用以測試教師的語言調遣能力和語感的靈敏度。結果是語言意象感覺好的取得最高成績,其次是對語言形式感靈敏的教師,最下等是生搬硬套的模仿。為什麼這樣一道近似搞笑的題目有不錯的區分度?背後的根據是什麼?思來想去,可能有幾點原因:一是漢語是意音文字,字形、讀音和形象是統一的。二是因形象產生意象,意象是想象的產物,意象邊界不清,可以流動。三是中國人受文化浸染,有共同的心理機製,對詞語和意象之間的對應性有類似的認知。四是方塊字組合靈活,沒有嚴格的語法,可以意合。
2009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