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青島遊感懷(1 / 1)

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青島遊感懷

坐落於山東半島南端的青島堪稱是瀕臨黃海的一顆明珠,曾無數次地撩撥起我去遊曆的渴望之情。今年春節,我終於跟隨著節日期間喜“走南闖北”的自駕遊親戚團而得以如願以償,見識了令我神往已久的這顆明珠的真容。

正是雪後初霽,湛藍的天空一碧萬頃,讓人心醉,一處處融化了積雪的屋頂漸次露出了青島特有的紅屋瓦,在陽光下分外奪目。隨處可見的掛在蒼翠雪鬆的樹梢間尚未消融的冰淩,常出其不意地將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的五彩霞光,折射到一撥撥路人的臉上,凸顯出他們的悠閑和無限愜意的麵容。

神往已久的“青島遊”給我留下了不少難忘的記憶,尤其是幾處濃縮了青島曆史的、韻味雋永的景點。

背依巉岩突兀的峰巒、麵向水天一線的蔚藍色大海的青島“八大關”,就是這樣的一處。名曰“關”,其實看不到一丁點城牆建築之類的關隘,見到的隻有蔥蘢的樹木,濃蔭綠色掩映中的一幢幢精巧別致、擁有綠地點綴庭院的西式別墅,以及別墅群間依坡度修建的、橫平豎直的棋格狀的柏油馬路。那為何有“八大關”之稱呢?原來是這些主要街道,都是以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海、居庸、嘉峪、武勝、寧武、紫荊、正陽、韶關”等八大關隘(後來又增添了函穀關和臨淮關)命名,故而世人以“八大關”代稱此處。八大關環境極其優雅,無一絲令人不愉快的噪音幹擾,聽聞到的隻有悅人的間關的鳥鳴,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誘使人不由自主地大口呼吸,一番“貪婪”之後,讓人倍感神清氣爽。這兒原是德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占奪青島時的狩獵區,後來建成外國列強的別墅區,共計有俄、德、英、法、日、丹麥、西班牙、希臘等24國建築的300餘棟西式別墅,世人戲稱八大關為“萬國建築的博覽園”,至今在這些別墅的門牆上都掛有“文物保護”的標識牌。

八大關是青島的一顆明珠,在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八大關地區已被建成為中外聞名的風景名勝遊覽區及度假和療養勝地。然而這顆明珠所曾蒙受的屈辱終究讓人難以釋懷,讓人生發出諸多的感慨和深思:“國弱受欺淩”的曆史教訓應該銘記,國家富強,人人有責,中華民族當再接再厲,堅持不懈地奮發圖強。

再一處難忘的景點是“劈柴院”。見證了青島城市發展和變化的“劈柴院”,包含了青島的一段厚重的曆史。劈柴院名稱的由來與青島最早的村落之一的“鮑島碼頭”漁村有關。1901年,鮑島碼頭被擴建為港口,成了青島南北航運、海陸貿易和海鮮集散的重要之地,商旅輻輳,店鋪林立。其間,有居民燒火做飯所必需的“劈柴”(類似我們本地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燒火做飯的“柴爿”,將樹枝幹劈切成一截截的條塊狀)的買賣,並逐漸固定在幾個大院子裏進行交易,形成了“劈柴集市”,當地人習慣以“劈柴院”代稱這些地方。但“劈柴院”之名的另一說是,當年賣劈柴的一些窮苦人,多集中居住在當地幾個房屋低矮、潮濕、房租低廉的大院子裏,久而久之,這些地方就被人們戲稱為“劈柴院”。雖然兩種說法歧義,然則都與“劈柴”有關,故而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中期,當青島立市後修建的江寧路日漸成為一條商業街時,就以膾炙人口的“劈柴院”冠稱之。

現今的劈柴院已成為觀光者喜去光顧的“美食一條街”。一入街即有陣陣的香味前仆後繼地往鼻腔中鑽,徜徉其間,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充塞兩耳,撲入眼簾的是形形色色的美食,愛吃肉的,有壇子肉、瓦罐肉、烤肉筋、秘方排骨;喜海鮮的,有炒蛤蜊、秘烤魷魚、嫩炒蝦仁;更有諸多挑逗人大快朵頤的名小吃:蝦仁鍋貼,三鮮鍋貼,蝦仁餛飩,榴梿酥,長沙臭豆腐……不少食客還保留到此一遊的倩影。那天,我親見一對母女請人攝下她們同咬一串紅豔豔的冰糖葫蘆的“坡司”。

在劈柴院,我見識了久聞大名的青島的“江寧會館”。在德、日侵占青島時期,江寧會館是中國人集會和活動的主要場所。新中國成立後,這處名勝古跡遵循“建築機理不變,視覺走廊不變和曆史風貌不變”的三原則得到修葺,至今仍保留有“酒莊、議事廳、客房和戲台”等設置,讓紛至遝來的遊客們觸景生情,緬懷過往的曆史。

在江寧會館中尤為難得和令人驚喜的是,我親身體驗了一把以往隻在影視中才能見到的場景。我們親戚團的所有人像許多慕名到訪的遊客一樣,在寬敞的上首設置著美輪美奐戲台的餐廳裏進餐,忽然一陣出人意料的絲竹和鳴聲迅即蓋住了食客們的高談闊論和觥籌交錯聲,原來是演出準備開始了。問詢大堂服務員,原來這天安排演出的劇種是我們難得見識的“呂劇”,一陣莫名的喜悅瞬間占據了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