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補江山
夏夜晴朗,海風吹過石浦港畔海峽廣場的音樂噴泉,帶出清潤的氣息。透過氤氳水幕,流逝的車燈,閃爍的漁火,天上星月,水中倒影,相接與交輝,一切夢幻深深。回想清晰的白晝裏,同樣在坐北朝南的台灣商貿城主樓台階,望見同一條漁港馬路車輪滾滾,觀海平台上有人靜靜看海,海麵上鷗鳥翔集,船停泊或航行,隔海的青山上綠樹籠罩著屋舍,儼然是人間萬象,天高海遠。更為直觀的是這個臨漁港敞開的廣場所專設的台灣商貿城,由三幢二至三層建築構成的三合院,如果換到東廂、西廂對望,近距離看到的是經營內容不同的店家,門麵、內飾至人員眉眼著裝,一概簡明時尚,類似清涼妝。
當然局部與細節上的強烈現代感並不能掩蓋建築整體的古典持重韻味和有意無意中流露的往日情懷,看起來,交易歸交易,濃厚的反是居家氣息,親切並精致。連廣場也麵積不廣,猶如保養光鮮的舊家庭院,此中售賣的物品涵蓋日常所需——日用品、食品、水果……藝術品。
這種宜商宜家的風格跟漁港古城相稱 ——既作為古建築景區,又是生機盎然的社區。廣場也正毗鄰古城的入口,這大概是石浦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地方。石浦港綿延 18公裏,沿港帶狀展開的活力長卷上,廣場像一枚精美方印端端鈐在錦簇處。每年上百萬的遊客從此進出,周邊有對台小額貿易專用碼頭、台灣石斑魚暫養基地、台灣精致農業園……作為長三角地區距離台灣最近的港口,浙台(象山石浦)經貿合作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集中於此——從經濟到文化,它是俯拾皆是,蘊藏著巨大的輻射能量和野心。
此回到海峽廣場的主題是品嚐台灣小吃,不可能偏離。但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後廚設在曲徑通幽處,台灣風味小吃一條街就隱在了商貿城購物區的背後,近 20家成兩列從東到西鋪排開來。
雖然生活在海鮮王國,對小吃卻情有獨鍾,以為天下的小吃,屬於專心致誌的出品,都遵循守家常、經濟的原則,是細水長流的日子所需要和脆弱的肉身承受得起的。願安享美味,故不肯伸長自己的嘴,跑短自己的腿。台灣小吃早有耳聞,今日如願端到了麵前,難免從這一頭吃到那一頭,街南吃到街北,私下感覺是兩岸通吃。
除了味道,它的成名想來有其他因素,比如成熟的服務業所散發的迷人之處:繁複在下分明在上,台後講究台前簡便。還有精美小吃該有的境界——獨特而多樣化,自恃品質與格調。
盤桓在海峽廣場,聽很有腔調的國語,逛購物區、美食城、夜市、精雕藝術館,抬頭看見石浦港,確信身在此岸,然而這個範疇之內地道的台灣風帶來的別樣生活樣本,仿佛讓人把這個時間段的日子又過在了彼岸。
其實這個古鎮之內有關兩岸往來的痕跡隨處可見。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內就停泊過上萬艘次的台灣漁船,逗留過的台灣漁民過 10萬。鳳棲路有大陸首家紅十字台胞醫院;古城景區有 “亞洲第一飛人 ”柯受良的紀念館。自他作為形象大使參加 1998年的第一屆中國開漁節以來,曆屆開漁節中的兩岸元素交融漸深。在對岸有親戚的人家遍布全鎮各地,最集中的是柯受良的故鄉漁山島村, 1955年,全島的人帶著守護神如意娘娘到台灣後,集中居住在台東縣富崗新村,他們自稱為小石浦村。自那時起,越海走親從心願到習慣,不過是越走越近。特別是這幾年的開漁節,小石浦村的父老鄉親們是帶著如意娘娘來省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