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集時間剩下最後一周時,媒體刊登了一篇提醒性報道“寧波城市形象標識征集進入倒計時抓緊最後一博成大器”。主辦方期待更多高手創意領先出奇兵,讓有誌參與者抓緊最後時間投稿。這組報道起到很大作用,征集作品在最後一周翻了幾番。到最後截稿時間止,組委會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應征作品總共5700餘件,剔除部分不符合基本規範和要求的作品,共征集到有效作品5356件。創了國內城市同類活動征集作品數量之最。所征集形象標識作品大致有五種類型:
一是圍繞寧波元素變形創意的,如將天一閣、鼓樓、杭州灣跨海大橋、北侖港等寧波地標建築和人文景觀作為構圖要素。
二是將“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演化成具象的圖標,如以巨輪、海洋、圖書為基本元素構圖。
三是將“甬”、“寧波”等漢字變形,突出城市地域的唯一性特點。
四是按照國際流行的設計理念,將現代設計元素,如結合字母、城市符號元素、三維動畫等構思創意,體現出國際性、潮流性的趨勢。
五是以創意取勝,多向思維,呈現百花齊放之特點。
四、收集整理,篩選評審
在作品整理歸類完畢後,篩選和首輪初評,複評展開。
活動組委會共組織了三次評選工作。這個階段社會關注度非常高,組織要格外慎密,並要體現公正性、權威性。
(一)篩選
組委會組織了包括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專家,市內知名設計師共6人組成的專家組。因為應征作品數量多,大部分質量較次的作品都要被淘汰掉。因此,要求每位專家從征集到的5356件作品中各挑選150件作品。為了不遺漏好的作品,任何一位專家挑中的作品都進入下一輪評選,另外,組委會相關專業人員從中選出部分作品進入下一輪。這樣,共有600件作品進入下一輪的初評。
(二)初評
2013年1月25日,活動組委會組織了由國內專業評委和市內宣傳、文化、傳媒、會展等領域的領導、專家組成的初評委員會,對600件作品進行了認真的評審,評選出了120件優秀作品。2013年2月4日,東南商報用4個版麵刊登了120件候選的寧波城市形象標識優秀作品,接受社會的投票評選,活動官方網站也設置了專題進行網絡投票。與此同時,在寧波“兩會”期間,每位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拿了一份印有120件候選優秀作品的選票。許多代表委員也都投了一票。經過一個月的社會投票評選,到投票結束時,組委會共收到各界投票來信426封,參加網上投票的達到67.61萬人次。市民對評選寧波城市形象標識投票表現了很大的熱情。
(三)複評
2013年4月20日,活動組委會組織了由國內外專業評委和市內宣傳、文化、傳媒、外事、旅遊、會展、經貿等領域的特邀領導、專家近20人組成的複評委員會,對120件優秀作品進行了認真評審。分三步評審,首先組委會介紹了120件優秀作品的信件、網絡投票情況供專家參考,每位專家各選擇10件作品,並對選擇理由進行了闡述,通過這一環節有59件作品進入下一輪評審;其次把59件作品按得票高低排列,由專業評委進行集中評審,最後一起選擇出了10件入圍作品;最後每位專業評委對10件入圍作品進行排序,這樣產生了按先後順序排列的10件入圍作品。
不管是篩選,還是初評和複評,組委會和專家都做得非常認真細致,特別是嚴格按照事先設定的程序,一環扣一環,確保過程公開公正。
當然,征集城市形象標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目的是寧波確實需要提煉一個代表寧波城市形象的視覺識別標識。手段則是通過征集活動來營銷城市,傳播城市形象。借助征集活動,擴大寧波城市對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所以,征集活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比結果更為重要。
盡管組委會(專家評委會)認為十件入圍作品入選寧波城市形象標識都有一定距離,尚不具備直接運用的條件。最終將采取選擇知名專業團隊對其中的1件或幾件作品的元素或創意進行提煉修改和拓展,再正式產生最後的城市形象標識,並對其進行城市視覺識別係統的開發運用。但從城市形象營銷的角度講,曆時半年之久的寧波城市形象標識征集活動,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熱情,整個過程高潮迭起,與征集寧波城市形象口號一樣,再一次完滿地實現了宣傳展示寧波城市形象的任務。市民反映,這種活動對宣傳寧波形象,發揮了正能量作用。
寧波市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接受《東南商報》記者采訪時說,此次征集活動借助媒體廣泛傳播,社會反響強烈,活動本身就是對寧波城市形象的有效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