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的靈魂人物史蒂夫·喬布斯辭世,引起全世界“果粉”與非“果粉”們對他的致敬和緬懷。與此同時,“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華爾街金融巨頭們成為眾矢之的。同樣為美國造就了神話,為什麼竟遭遇如此不同的待遇?
《人民日報》一篇題為《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的文章引起輿論對中美物價的再次關注。經過對比發現,奢侈品在中國的價格比在美國高得多,而那些跟服務、知識產權相關的產品,美國又比中國高得多。是誰在購買天價商品?這種畸形消費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令人擔憂的問題?
利比亞戰爭以卡紮菲政權的全麵崩潰暫時告一段落。當我們回顧整個事件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法國、德國跟美國唱了一出非常奇怪的戲。法國,從外交的“無名小卒”華麗轉身,成為反恐急先鋒;德國,從過去的“人權衛士”也華麗轉身,變成孤立主義者;美國,卻從過去的“國際警察”華麗轉身,變成“跑龍套”的。是怎樣的利益驅使這三個國家做出完全出乎我們意料的選擇?中國在這一事件中的表現又該如何評價?
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美國是輕傷,歐洲是重傷,中國表麵上沒事,其實是內傷。麵臨同樣的危機,各國的政策都不相同。美國是大力發展製造業。中國用4萬億投資拉動。歐洲自認水平不夠,什麼都沒做。幾年過去了,美國恢複是最好的,歐洲居中,中國倒成了最差的。如果當時我們像歐洲一樣,什麼都不做,中國現在會是什麼樣呢?
有關全球經濟是否將經曆二次探底的擔憂越來越多。而中國麵臨的真正危機並不是二次探底本身,而是我們對二次探底的無知。金融海嘯所造成的危機是第一次探底,是非常快的探底。第二次探底不是這樣的,它一定是非常緩慢的,讓你察覺不到的,而且是長期的。我們如何走出危機?現在各種力量都指向了一個方向,就是繼續靠投資拉動。這讓人非常地擔憂,因為這種大當量的投資相當於給經濟注入了嗎啡,它是一針劑的刺激,刺激完之後怎麼辦?
2011年對馬雲來講注定是多事之秋,昔日他是像“聖人”一樣被崇拜,今天是像凡人一樣被批判。馬雲作為一個當年的教主,跟淘寶的中小賣家是有過很長一段蜜月期的,現在卻互相傷害,互相撕裂。我們不禁想問,當年的蜜月期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沒的?201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10%,但是網購占到百分之十幾,2011年很有可能占到全球的20%。我們的網絡普及率遠遠沒有日本、美國那麼高,可我們的網購為何如此發達?
隨著各地政府限貸、限購、限價政策的出台,很多媒體,包括新華社,都在討論說房價要大跌。可是從2011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上海、北京這些城市,除了周邊比較偏僻的地方房價有下跌10%的現象,市區內的房價隻是小幅度地陰跌。究竟是誰決定了房價的漲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中小型地產商在有秩序地退出,如果說這是房地產行業的大洗牌,是必然的趨勢,那到最後我們會不會重蹈香港的覆轍,隻剩下“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