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史所用的材料是最難整理最難用的,因為材料的真偽很難斷定,大多是些聚訟的問題。原來中國人之好做假書——就是製造假材料——是曆代不斷的,若大家認為最多出產假書的時期,由漢到今約四個:一、西漢末年,即所謂古文學;二、魏晉間;三、北宋的盛時,政府收書;四、明朝晚年,學士又有一番托古的習尚。就這四種去論,明朝的作偽是不能欺任何人的,北宋的作偽也沒有大關係(如今本《竹書》、《文中子》等),魏晉間作偽的大成績如《偽孔尚書》、《孔子家語》,已經為人辨別清楚的了;西漢末年的大作偽,也有近代所謂今文學家一派人的辯論,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就是這一辨偽題目中之大成,雖然其中過了度,太粗疏的地方很多,但這件事實的大概可知道。不過六經以外載籍諸子等等的考證,分析材料的考證,從來甚少;即如莊子、墨子等常讀的書,至今沒有整理好,而西漢時傳下的一切經傳的材料(今文的)至今尚很少人做工夫。經傳裏邊明明有許多是漢朝的成分,如《孝經》中所說的天子諸侯都是漢家的天子諸侯,都不是周王和春秋戰國間的諸侯。(說詳後。今舉一例,《孝經·諸侯章》雲:“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常守富。”此種觀念至早不能上於漢文帝。春秋戰國諸侯之地位不能引出此種議論。)《論語》中有類似讖緯的話(如“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易》和《三家詩》僅是漢初的寫定本(三家詩文已與《論語》所引不同),而《公羊傳》之著竹帛,反較《春秋繁露》後幾年,伏生二十八篇以《秦誓》為尾,想是由於伏生做過秦博士。今文的經傳既然給我們些漢朝初年的色彩,至於大小戴記之大多部分為漢儒做作的,更不待說了。在這樣情形之下,我們如不把這些漢代的空氣分別清楚,便不能使用這些材料去寫周代的文學史。
近年來有一個極不好的風氣,大家好談先秦的事物,所謂先秦的書原不多,易於讀完,所以大家下筆,先秦這個,先秦那個。但我們敢自信這些所謂先秦的材料果真是先秦的材料嗎?我們何不看看這些材料是怎麼樣出來的呢?
一種書因時代而生變改,在後來印書時代較難,在中世手抄本時代尚易,在簡書時代,“父子相傳”即可改易,至於口傳許久後來再著竹帛之容易變動,更不待細論即明白(其實韻文之口傳甚能保守古語,如《鄂謨長歌》、《維陀》皆然。然《公羊傳》一類之口傳,則難能保守也)。所以雖是漢初年給我們的先秦材料,我們也要於用他時謹慎的。古來著書艱難,一簡不過幾十字,一部書便是一個產業,雖以“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如用現在的印刷法印成,未必便是一部大書。著述愈難,則著述和傳授更多是有所為而為,“與時進止”是不可免的,固守最初麵目是難的。
古代文學史所用的材料是最難整理最難用的,因為材料的真偽很難斷定,大多是些聚訟的問題。原來中國人之好做假書——就是製造假材料——是曆代不斷的,若大家認為最多出產假書的時期,由漢到今約四個:一、西漢末年,即所謂古文學;二、魏晉間;三、北宋的盛時,政府收書;四、明朝晚年,學士又有一番托古的習尚。就這四種去論,明朝的作偽是不能欺任何人的,北宋的作偽也沒有大關係(如今本《竹書》、《文中子》等),魏晉間作偽的大成績如《偽孔尚書》、《孔子家語》,已經為人辨別清楚的了;西漢末年的大作偽,也有近代所謂今文學家一派人的辯論,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就是這一辨偽題目中之大成,雖然其中過了度,太粗疏的地方很多,但這件事實的大概可知道。不過六經以外載籍諸子等等的考證,分析材料的考證,從來甚少;即如莊子、墨子等常讀的書,至今沒有整理好,而西漢時傳下的一切經傳的材料(今文的)至今尚很少人做工夫。經傳裏邊明明有許多是漢朝的成分,如《孝經》中所說的天子諸侯都是漢家的天子諸侯,都不是周王和春秋戰國間的諸侯。(說詳後。今舉一例,《孝經·諸侯章》雲:“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常守富。”此種觀念至早不能上於漢文帝。春秋戰國諸侯之地位不能引出此種議論。)《論語》中有類似讖緯的話(如“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易》和《三家詩》僅是漢初的寫定本(三家詩文已與《論語》所引不同),而《公羊傳》之著竹帛,反較《春秋繁露》後幾年,伏生二十八篇以《秦誓》為尾,想是由於伏生做過秦博士。今文的經傳既然給我們些漢朝初年的色彩,至於大小戴記之大多部分為漢儒做作的,更不待說了。在這樣情形之下,我們如不把這些漢代的空氣分別清楚,便不能使用這些材料去寫周代的文學史。
近年來有一個極不好的風氣,大家好談先秦的事物,所謂先秦的書原不多,易於讀完,所以大家下筆,先秦這個,先秦那個。但我們敢自信這些所謂先秦的材料果真是先秦的材料嗎?我們何不看看這些材料是怎麼樣出來的呢?
一種書因時代而生變改,在後來印書時代較難,在中世手抄本時代尚易,在簡書時代,“父子相傳”即可改易,至於口傳許久後來再著竹帛之容易變動,更不待細論即明白(其實韻文之口傳甚能保守古語,如《鄂謨長歌》、《維陀》皆然。然《公羊傳》一類之口傳,則難能保守也)。所以雖是漢初年給我們的先秦材料,我們也要於用他時謹慎的。古來著書艱難,一簡不過幾十字,一部書便是一個產業,雖以“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如用現在的印刷法印成,未必便是一部大書。著述愈難,則著述和傳授更多是有所為而為,“與時進止”是不可免的,固守最初麵目是難的。
中國何時才有著作呢?無論今文或古文都告我們說,著作開始是很早的,但我們從文書材料上看來,西周隻有官書和迷信書(《易爻》)流傳,《論語》以前,不見有私家記言的文,而《論語》也但記一段語的扼要處,如標目摘由樣,也很可看出私家多多書寫之不容易。若《孟子》一流的書已很充暢豐長的了,但仍然是記言,且許多是後來追記。隻到荀卿、呂不韋、韓非,才整篇的著作,係統的著作《史記》上有明文。但這風氣方才開始,焚書的劫運就來了。那麼,焚書於書失傳上是很有貢獻的嗎?不過我們要知道,戰國秦漢人們的書和他們的職業是一事的;陰陽、刑、名、縱橫乃至儒、墨,都是家傳師授的職業,焚書未必使書絕,而秦之擯退方士(方士本是一普遍名詞,治方術者,皆是方士,後來遂為齊東一派所專用)。楚漢戰爭,和漢初年黃老儒術之遞相消長,是真真使一切學者(即方士)失業的。書以人之失業而失傳,家(今雲派)以人之失業而亡家。古代的載籍消失必是秦漢之際一直下來漸漸成的,斷非秦始皇帝能突然使他大亡特亡(《列國紀》已不傳民間,自然可以焚的方法亡之)。對於這一點,古文今文是最不同的。在今文浸潤的漢武帝詔書上,隻能說到“禮壞樂崩朕甚閔焉”,古文家便於其上加上一句“書缺簡脫”以便自己的議論。雖然古文家時時故意把漢初年書亡缺事說得淋漓盡致,以便售自己的假古董,而今文家自信一孔之為大全,也太陋了,甚至愚到說伏生二十八篇比二十八宿,後得《大誓》如拱北辰,多一篇不可,少一篇不能。“向壁虛造”的態度固不可,而“挾恐見破之私意”亦不應該,古文智而誣,今文愚而陋。我們將來要一部一部的把今文傳經整理過,一以閻氏對付梅傳之考定法對付之,等到可信者顯然可信,存疑者存疑,然後可以大膽的用這些材料,以討論文學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