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斌序(1 / 1)

拈指光陰,關心節序,養命有天助

人生活在天地之氣中,就像魚兒離不開水。水的變化關乎魚兒的存亡。同樣的,天地之氣的變化關乎我們的性命。

一次在南方旅遊,第一天豔陽高照,之後連續五天都下雨。天氣預報說接下來還有雨。但我對旅友們說,明天會晴天,可以早起登山去。果然,那天早上,我們在山頂看到了很美的日出。

其實,我並不會預報天氣,隻是根據古人所說,天地之氣每五天會有一次變化。這種變化在雨季可能表現為晴雨的交替,在旱季可能表現為刮風,在冬天可能表現為寒潮降溫等。這些僅僅是天地間可見的變化,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無形的變化,在悄悄影響我們的身體。所以,中醫講究隨著天時變化來養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這是《黃帝內經》告誡我們的,四時陰陽之氣是決定生死的根本。

古人認為,天地之間充滿著陰陽之氣。天氣屬陽,地氣屬陰,陰陽二氣總是處在一個此消彼長的變動中。所以,每五天一個小的變化,稱之為一“候”。每三候有一個轉換,稱之為一“氣”,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24節氣。

人們把中國傳統的農曆稱為“陰曆”,其實不確切。中國文化講究的是陰陽平衡,所以農曆是陰陽合曆,以太陰曆定一個月的周期,以太陽曆定一年的周期。其中,24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位置來確定的。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箴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我們希望身體陽氣充足,就要跟隨太陽的步伐,關注節氣的更替。

每一個節氣的到來,都意味著天地之氣的轉換。所以,每個節氣都是一個養生的節點。我們隨著節氣來調整日常生活和飲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本書根據每個節氣的養生重點,以家常便飯的形式,搭配相應的飲方和食方。這些方法來源於我的家族百年來堅持順時而食的實踐經驗,家中幾代人都有受益。

關於書中所涉及的古代天文曆法,曾求問於中國天文考古學學科創始人馮時先生,在此深表謝意!

“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順應天時地生活,就會得到上天的眷顧。謹以此書獻給尊重自然、關心節序的讀者朋友,祝您萬事順時、健康長壽!

陳允斌

2014年12月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