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覺得這不失為進一步讓龍溪村人名聲在外的辦法,鄉裏卻說祠堂的內容也影響到輿論導向,得先經縣裏批準,而後再去公招合格的工程隊,否則出了政治問題或豆腐渣工程,大家都吃不了兜著走。村民覺得還是領導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周到。龍昌拗不過鄉親們和領導,本來他想由自己設計的。
磚石結構的新祠堂建成於半年之後,還是在原址上,看上去顯得時髦而深沉。有人說如果是木磚混合,就更有古色古香的味道,設計者解釋說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光有古代和現代,更要有當代和未來。
也有道理,龍昌不再多說。盡管他仍然不滿於自己被排斥在設計者之外。
鑒於不是所有村民都懂得怎麼保護祠堂,龍昌自薦承擔守護的責任。村民們巴不得省去額外的麻煩,都舉手讚成,甚至還建議大家每月湊點錢給龍昌。
龍昌把征求的目光投向周貞,周貞說:
“這是你們龍家的事。”
“你不也快是龍家的人了嗎?”
“那隨你吧。”
守了祠堂不到半年,龍昌九赫然發現基腳的水泥板有了幾處小裂縫。龍昌立即去向鄉裏彙報。鄉裏請來了祠堂施工隊技術員,技術員拍著胸脯說隻是表層的水泥板有點開裂,不影響整體結構。鄉裏領導說農村裏哪家的房子都有點傾斜,不都住了一代又一代嗎?反正龍溪鄉還沒有地震的記錄。
“就算有點地震,祠堂也抗得住的。我們那時也注意到了抗震力。”技術員強調。
一張嘴拗不過那麼多代表著權力和技術的保證,再拗下去,似乎也象無理取鬧了。
周貞也不解,問龍昌:
“他們那時不是應村民的要求請來了有證書的施工隊嗎?”
“現在隻要出錢,弄個證書還不容易?”
“那驗收人員不也是有資質的嗎?”
“唉,現在好些技術專家都變成睜隻眼閉隻眼的高手了。隻要有紅包或上級的指示就行。”
看看地基表麵上的那些小裂痕,龍昌常常覺得祠堂很快就會搖晃起來。龍昌曾想自己去修補,卻深知自己沒那個技術,隻得決定先離開龍溪鄉,出去開店掙點錢後再來建造自己設計的新祠堂。
“幹嗎非得等到掙了錢呢?”
“沒錢誰賣材料給我?”
“那你去賣什麼呢?”
“用龍溪鄉的特色野菜開火鍋店,應該會有生意的。”
“去哪裏弄野菜?”
“讓我哥他們賣一點給我不就行了?”
“我可不想再出外受罪。”
“就為了支持我吧,以後我加倍賠償給你,行嗎?”
“就為了那麼個已不被多少人看重的祠堂?”
“我相信龍溪鄉祠堂的啟示不僅適用於龍溪鄉。”
“萬一不成呢?”
“不去幹,就隻有零希望。”
幾個星期以後,市裏一個路口邊多出了一間名為“龍溪生態”的飯店,以吃龍溪鄉的野菜和其它無公害蔬菜為主。老板龍昌和老板娘周貞沒特意去吆喝,但貪新鮮的食客照例不算少。令食客們止步的還有店門口的廣告語:
“來試試無公害的菜吧,否則咱們都要生病了。”(完,200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