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後,幾個經理都令人欣慰地交了作業,但在擺放的位置和順序上卻產生了爭執。王士說他搜集的龍誌的圖文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龍誌的故事最有意義。當年麵對著異族的凶猛來犯,驚恐的皇上帶著家眷和官員倉皇逃往西部,社會上也紛紛謠傳說皇上將棄中土而去西邊重建政權,恐怕再也回不來了。身為知府的龍誌卻不相信國家就此滅亡,堅決不撤,率領治下的軍民死死占據著幾座小城,互為犄角地拚死抵抗,估計援兵遲早會打過來。一個月過去,卻沒飄來半點援軍的氣息,幾個互為照應的小城沒多久就隻剩下一座孤城。但在龍誌身先士卒的鼓舞下,軍民們依然奮力抵抗。龍誌甚至叫人在城裏挖起水井,種起蔬菜。然而小股的井水和幾塊菜地終究支持不了軍民多久。除了戰死的,城裏已漸漸多起了餓殍。家裏能吃喝的,龍誌早已奉獻出來。有個手下想自殺來為大家填肚子,龍誌說怎麼能吃自己兄弟的肉呢?與其做兄弟口中的食物,不如戰死,變成敵人身上的傷口。實在要舍身為民,也得由他龍誌先來。龍誌相信國家不會滅亡,要大家抱著勇敢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堅持下去。累了就閉一下眼睛,餓了就想想勝利後的盛宴。軍民們在龍誌望梅止渴般的鼓動中堅持到敵人屠城之時。因為龍誌他們的拚死抵抗,給皇上的勤王軍贏得了喘息和反擊的時機。等自己人終於打回來時,見到龍誌的多數軍民雖已死去多日,卻還不肯完全閉眼。龍誌則還是怒氣衝衝地瞪著眼,死死抱著城牆上的旗杆。
龍誌的英雄事跡讓百姓們號啕了許久,都說國家從此少了一座堅固的城堡,更少了一條能滋潤萬物的河流。龍誌在世時,治下的居民從來不會缺衣少食,外地的居民都愛主動遷到龍誌的地盤來。
為順民心,皇上厚著臉皮把恥辱吞進肚裏,給龍誌及其將士們立了棟梁碑。可惜日長月久後,人們淡忘了賢良知府龍誌,甚至還有人去偷他的碑當做石材賣掉。王士最後強調說如果國民繼續遺忘龍誌這樣的脊梁,國家隻會招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
吳惜冷笑說龍誌忠君愛國愛民固然令人敬佩,卻過於死心眼了,因個人固執的君民意識而白白犧牲了幾座城池的軍民,太不劃算了,不值得提倡。龍誌完全可以出城去跟敵人展開迷魂陣般的遊擊戰,不必被動地固守在城內來讓數萬軍民枉死。其實當時就算龍誌不抵抗,皇上的勤王軍也有能力打回來,因為敵人已進入他們所不善於應付的山區了。相比之下,龍誌就不如龍禮那般偉大。當年鄰近的小國埃國遭受較為強大的沙國侵略,因埃國並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資源也貧乏,其他的大國都隻口頭上譴責,沒人願出兵去幫助。隻有龍禮於心不忍,帶著一幫仁義之士摸進埃國,先讓埃國國君把國民轉到安全的後方山區,而後才去廣為散布消息說埃國的地底下已全部埋了炸藥,如果沙國人真的不珍惜生命,大不了大家同歸於盡,反正天道循環,相信沙國就算占了埃國,其他國家遲早會看不順眼的。沙國人不信邪,連連闖過了埃國的三道關,結果真的被地下的炸藥炸得支離破碎。想想占領一個沒多少油水的埃國,不僅白白犧牲眾多將士,還會被世人笑話,幹脆撤了兵。遺憾的是龍禮回國後,被治了個擅自行動之罪,從此銷聲匿跡,後來的正史裏也很少提及。如果多一點龍禮這樣大仁大義又大智的人,這世上肯定會多一些安定。如今和平正是世界大趨勢,難道我們不該讓龍禮坐祭壇的第一把交椅嗎?
輪到吳惜被嘲笑了。楊剛說國民往往就是被迂腐的仁義給禍害的,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隻有自己強壯了,才有平安可言。當年要不是龍法用嚴厲的刑罰約束國民,君王會打敗昏庸但並不孱弱的舊主進而稱霸天下嗎?如果不是因為戰鬥力超強,能打敗隨之而來的外侮嗎?要不是內外都強大,咱們的國土會擴得這麼大嗎?如果當年的秦國不是奉行法家學說,能統一天下嗎?如果拿破侖也熱衷於跟那些資產階級革命家作無謂的民主爭吵,法國會稱雄於歐洲嗎?固然民主和和平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但請大家記住,美國為什麼會成為全球人向往的黃金之地?因為美國強大,時不時能去教訓不聽話的國家,根本沒誰能與之抗衡。所以龍法應該成為我們永遠的第一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