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第二章:三種草樹
龍溪生態開發公司的開張方式頗為特別。由龍昌為臨時導遊,以縣長為頭的遊客隊伍朝著青蔥的龍翠村進發,拉開了開發序幕。
在地方電視台上露臉,縣長早已不怎麼稀罕,但聽龍昌說要請他在龍溪生態遊這個長篇裏做開篇的主角和後續的幕後主角,並且可能會在省電視台上連播出來,縣長沒法不動心了,何況這龍溪生態公司能得以重開,還是他費了心思遊說縣裏相關領導促成的。
聽說縣長親自來參與,鄉長和村長們自然都積極參與,即使倒貼些錢,也求之不得。扛著攝像機跑前跑後的是龍昌從省電視台請來的骨幹記者聞新。龍昌說把開發生態當做社會新課題來研究,並且讓記者擁有紀錄片的影像權後,聞新欣然去向電視台領導申請,台領導卻表示影像權要歸台裏所有,隻同意紀錄片如真產生轟動效應的話,絕不會虧待聞新。想到自己多次評職稱和提幹都坎坎坷坷,聞新隻得看長遠點,先以自己的飯碗為重。
龍翠村坐落在一片碧綠之中,草肥,樹茂,水綠,龍昌說這樣的村子肯定不會窮,草肥則因土肥,土肥則糧豐;樹茂則果豐,水綠則魚豐。個別遊客不信,說世上不乏守著青山綠水的窮人,何況這龍翠村就隻有一部一天來回一趟的班車跟外界來往,而且還自己設著關卡。龍昌不多說,提醒那遊客別忘記大家正進入的是隻有幾年開放史的龍翠村。
進到村民家一看,遊客們不得不點頭了。雖說龍翠村還不算大康水平,也已是三餐溫飽之後還有點餘錢。個別遊客不解,說村裏就隻一條三米寬的普通公路跟外界連通,怎麼會通出這麼多小康之家來?當過兵的村長不無得意地解釋說凡事都要有個度,物極則反。部隊如果駐紮在禿山上,不被炸死也會餓死。柵欄和壕溝太高和太深,不方便自己逃生;太矮和太淺,則人人都可以衝進來,遲早被淹沒。
聞新問村長有沒有在村史中編入些神怪故事來使村民敬畏自然進而達到保護自然地目的,村長說宗教往往敵不住肚子的,隻有利益才能使人們相信道理。聞新說這山林裏似乎也沒埋著什麼金礦嘛。村長說有山有水有樹有草,就能在風調雨順中吃飽喝足,村民就能自覺感到山林的好處。當然,所有人都能規規矩矩,是不可能的,我們集體定了村規,誰違反了,就得認罰,沒得怨言。
最讓遊客難忘的還是村民們,既熱情又不象是在討好,雖然不很富有,卻似乎很滿足,沒有半點羨慕闊氣遊客的神色。遊客們說這也許就是文明的最高境界?村長又說曆來欲望太大的人會有什麼好結果?能吃飽喝足之餘勻點小錢和時間來看點書或作點畫,還奢求什麼?隻要別無奢求,用得著傲視或諂媚誰嗎?
有一片樹林長得有點雜亂,個別遊客建議裁剪一下,最好修成“生”字形狀,這樣既有了防火帶,又不至於那麼多樹子來爭搶有限的營養,也許還真的更煥發出生機。龍昌說讓樹子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相對獨立地生長,是必要的,但最好不要裁剪成固定的形態,因為刻意地有形,就會死於形,無相才是能生生不息的大相。遊客又說沒有具體的形態,就不便科學管理,也不利於在對比中進步。
“我們人類覺得是科學的,可誰知道花草樹木是怎麼想的?我們對自然又了解多少?人為的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可能還會是將後破壞自然的罪魁禍首。”
龍昌說。
鑒於多年來“人定勝天”口號給環境刮出了流膿的傷痕,一行人難以反駁龍昌的說法,加上村民們似乎也讚同龍昌的意見,隻好跟著村民們對樹林來了次適可而止的修剪。
看著裁剪得什麼都不象的樹林,一遊客麵對聞新的攝像鏡頭說沒能按照心目中的圖案來裁剪,難免缺少滿足感,但似乎也擴展了想象空間,也許樹子的生存空間也擴大了,為了檢驗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過段時間還會再來看看。
縣長提醒村長說還是要適當地派些年輕人出去見識見識,也讓外麵的人來指點指點。如果總是滿足於現狀,那等下一次響起敲門聲時,來者恐怕不再是竄門的鄰居,而是帶著兼並文件或槍炮的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