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戰略進攻的揭幕戰: 1.“電流”作戰計劃
若想說馬裏亞納海空戰,便不得不提作為中太平洋戰略大反攻序幕的馬紹爾群島海戰,而要說馬紹爾群島海戰,則要先講一講吉爾伯特群島戰役。
1943年初,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經過中途島、新幾內亞、瓜達爾卡納爾島等戰役,逐步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隨著美國工業潛力的全麵動員,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部隊得到了大批新式武器裝備,使其軍事實力大為增強。直到1943年秋,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已擁有航母11艘、護航航母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9艘、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66艘、運輸艦29艘,以及大量的登陸作戰艦隻。同時美軍最高領導層經過認真分析和仔細研究討論,決定采取“雙管齊下”的戰略,以中太平洋為主要戰略進攻方向,西南太平洋為次要戰略進攻方向。這樣兩個進攻方向,既可以相互支援、掩護,又可以分散日軍的兵力,使其難以判明美軍的主要進攻方向。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
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體係上,日軍依托一係列島嶼所形成的三條島鏈,第一條島鏈從南到北依次是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威克島、阿留申群島;第二條島鏈依次是新幾內亞群島、馬裏亞納群島、硫磺列島、小笠原群島;第三條島鏈依次是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再由東西向的加羅林群島連接,形成一個蜘蛛網狀的戰略防禦態勢。曾有一位日本海軍的將軍感慨地說:“這些島嶼就像是為日本度身定做的。”
的確,日軍憑借這些鏈條組織起堅固防禦。日軍企圖憑借這些島嶼消耗、疲憊美軍艦隊,並適時出動聯合艦隊,進行一場海上決戰,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體麵的媾和。
美軍麵對如此眾多的島嶼,戰略進攻究竟從何入手呢?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決定首先進攻馬紹爾群島。1943年6月,中太平洋戰區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收到指令製定進攻馬紹爾群島的作戰計劃,但尼米茲考慮到馬紹爾群島自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是日本的托管地,1935年以後更是嚴禁外國人進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加緊在該群島建設軍事基地,部署守備部隊。由於該群島位於美軍岸基飛機航程之外,具體情況因無法組織空中偵察而一無所知。而在原為英國的殖民地的馬紹爾群島東南的吉爾伯特群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被日軍占領,加上吉爾伯特群島距離美軍基地較近,美軍通過多次空襲和空中偵察,對該地區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尼米茲覺得還是首先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然後以吉爾伯特群島為基地,組織對馬紹爾群島的偵察,待充分掌握馬紹爾群島情況後,再發動進攻。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7月20日,美軍決定首先發起對吉爾伯特群島的兩個主要島嶼和瑙魯島的登陸作戰,作戰計劃代號為“電流”。
中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對於攻占瑙魯島卻有分歧,一方認為日軍在瑙魯島上建有機場,而且距離塔拉瓦島僅700公裏,如果不將其奪取,將對塔拉瓦島的作戰產生負麵影響;另一方以尼米茲和斯普魯恩斯為代表則建議改為奪取塔拉瓦島北麵的馬金島,該島麵積較小,投入一個團的兵力就足夠了。因為他們認為瑙魯島海岸陡峭,適宜登陸的灘頭比較狹窄,島上又多天然洞穴,日軍利用這樣的地形構築有堅固防禦工事,加上瑙魯島麵積也不小,奪取該島至少需要一個整師,當時美軍兵力比較緊張,退一步說,即使抽出一個師的部隊,也沒有足夠的船隻運送。他們在製定具體作戰計劃時,對奪取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和阿貝馬馬島沒有異議,因為上述兩島都已建有機場,對於以後的作戰具有很大的價值。
對於這兩種意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進行了慎重考慮和比較後,最後決定以馬金島代替瑙魯島。9月27日,他們正式下達命令,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以塔拉瓦島、阿貝馬馬島和馬金島為作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