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曆史(3 / 3)

“重新認識”的另一個目的,是回到“為什麼學曆史”的態度問題上,提供不同的思考。學曆史到底在學什麼?是學一大堆人名、地名、年代,背誦下來用於考試時答題?這樣的曆史知識一來在互聯網上隨時都能查得到,二來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關聯?還是學用現代想法改編的古裝曆史故事、曆史戲劇?這樣的曆史,固然有現實聯結,方便我們投射感情入戲,然而對於我們了解過去、體會不同時代的特殊性,有什麼幫助呢?

在這套書中,我的一貫信念是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曆史上發生了什麼,而是要探究How和Why——去了解這些事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沒有What當然無從解釋How和Why,曆史不可能離開事實敘述隻存在理論;然而曆史也不可以、不應該隻停留在事實敘述上。隻敘述事實,不解釋如何與為什麼,無論將事實說得再怎麼生動,也無助於我們從曆史而認識人的行為多樣性以及個體或集體行為邏輯。

借由述說漫長的中國曆史,借由同時探究曆史中的如何與為什麼,我希望一方麵能幫助讀者梳理、思考當下的文明、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麵能讓讀者確切感受到中國文明內在的多元樣貌。在時間之流裏,中國絕對不是單一不變的,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文明曾經有過太多不一樣的麵貌。這些曆史上曾經存在的種種麵貌,加起來才是中國。在沒有如實認識中國曆史的豐富變化之前,先別將任何關於中國的看法及說法視為理所當然。

04

這是一套一邊說中國曆史,一邊解釋曆史知識如何可能的書。我的用心是希望讀者不要隻是被動地接受這些信息,將其當作斬釘截鐵的事實,而是能夠在閱讀中去好奇、去思考:我們怎麼能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又如何去評斷該相信什麼、懷疑什麼?曆史知識的來曆常常和曆史本身同樣曲折複雜,甚至更加曲折複雜。

這套書一共分成13冊,能夠成書的最主要原因是台灣“敏隆講堂”和“趨勢講堂”讓我兩度完整地講授中國通史課程,每一次課程前後橫跨五個年頭。換句話說,從2007年第一講算起,我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在十年備課及授課過程中,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消化關於中國曆史的研究的各種論文及專著,並努力吸收這些研究的發現與論點,盡量有機地編組進我的曆史敘述與討論中。明白地說,我將自己的角色設定為一個勤勞、忠實、不輕信不妥協的二手研究整合者,而不是進入原始材料提出獨特成果的人。隻有放棄自己的原創研究衝動,虛心地站在前輩及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才有可能處理中國通史題材,才能找出一點點“通”的心得。

這套書有將近兩百萬字的篇幅,時間範圍涵蓋從新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這樣一套書,一定不可避免地夾雜了許多錯誤。我隻能期望能夠將單純知識事實上的“硬傷”降到最低,至於論理與解釋帶有疑義的部分就當作“拋磚引玉”,請專家讀者不吝提出指正意見,得以將中國曆史的認識推到更廣且更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