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的網絡2.0(3 / 3)

上麵這些內容簡直爛到不行,但這就是維基百科粗製濫造的結果。而且這種集體智慧不是近幾個月才出現的,它差不多已經存在5年了,無數辛勤的貢獻者共同編寫了該詞條。此時此刻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集體智慧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開始發光呢?什麼時候維基百科提供的詞條內容的質量能變好點?還是說,“好”這個詞已經落伍了,在線公共百科全書這種新的時髦東西已經不屑於使用這個詞了?

網絡2.0的擁護者崇拜業餘者而不信任專業人士。這一點在他們對維基百科純粹的讚美中可見一斑,他們對開源軟件和其他無數集體智慧創造出來的東西的崇拜也印證了這一點。博客最能展現他們對業餘主義的狂熱和偏執了,他們將博客視為取代所謂“主流媒體”的有力挑戰者。奧萊利曾說:“雖然主流媒體已經將個人博客視為競爭者,但真正讓他們焦慮的是與博客文化的競爭,這不僅是行業競爭,還是商業模式之爭。網絡2.0的世界也就是丹·吉爾默所說的‘我們即媒體’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是觀眾而不是媒體人決定什麼是重要的。”

我喜歡博客也喜歡寫博文,但我並沒有因此而無視博文的缺點,博文的內容大多膚淺而無聊,強調主觀觀點而非客觀報道,有加強而非反思意識形態兩極化和極端主義的傾向。所有這些批評都可以也應該用於對主流媒體的批評。但是主流媒體能夠做比博客更加重要的事情。比如,主流媒體能進行深度報道和研究,可以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進行新聞調查;他們可以雇用優秀的人才為其工作,這些人作為自由從業者在網上根本無法生存,他們可以雇用編輯、校對和事實核查員等人確保新聞的質量;他們可以把不同的觀點放在同一版麵任讀者自己判斷對錯。如果被迫在博客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大西洋月刊》(The Altantic)等訂閱刊物之間做選擇的話,我會選後者。我更相信專業人士而非業餘愛好者的見解。

但我不想有一天真的要被迫做出這種選擇。

自由的代價

最後我想說的是,互聯網正在改變創造性工作的經濟價值,或者往大一點說是文化經濟,這樣做的後果最終隻會限製而不是增加我們的選擇。維基百科在許多方麵都是在模仿《不列顛百科全書》,但因為它是由無數網民共同創造出來的,所以供人們免費使用。而免費最後總會毀壞好的東西。所以那些靠編寫百科全書謀生的可憐蟲該如何應對這種後果呢?他們最後隻能失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博客和其他免費在線寫作和照片網站對傳統報紙雜誌的衝擊上。我們最近在報紙上看到的大批失業者隻是開始而已,對此我們不應該自滿地嗤笑他們,而是應該懷有感同身受的哀痛。人們對網絡2.0懷有過度美化的幻想,在這幻想中暗含著的是業餘霸權。我無法想象這會產生多恐怖的後果。

凱利在《我們是網絡》中寫道:“網絡文化之所以是真正的文化,就在於其創作和傳播的簡易性。”我希望凱利是錯的,但事實上他說得對。

不管喜歡與否,網絡2.0跟之前的網絡1.0一樣,都是不道德的。它是科技的產物,絕非人們想象中美化過的龐然大物,最終會改變人類生產消費的整個形態。它不關心結果是好是壞,不關心給人類帶來的是高層意識還是低層意識,也不關心它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還是幹涸了文化創新的源泉,更不關心它將我們引向的是黃金盛世還是黑暗時代。所以是時候丟棄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幻想了,讓我們按照事情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心目中臆想的樣子來看待事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