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的蘇軍一直牢牢地守衛著斯大林格勒市區。德軍損失了近70萬人和大量的裝備,但卻無法攻下斯大林格勒。
一位德國軍官在日記中寫道:“蘇聯人仿佛是某種鋼鐵鑄成的,他們不怕犧牲。”
蘇軍決心與斯大林格勒共存亡:“我們要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隻要一息尚存,我們就決不讓德軍進抵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是支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惟一運輸線。負責運輸任務的伏爾加河分艦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分艦隊出動所有的船隻,並征用當地的民船,冒著德軍的炮火和轟炸,進行了354萬次的航行,完成了運輸任務。
這種英勇無畏的壯烈場麵,使大批新參戰的部隊官兵感動得熱淚盈眶,同時也給他們增添了巨大的信心。
而德軍廣大官兵看到巷戰無休止地打下去,非常沮喪。一些德軍官兵曾經曆過1941年莫斯科城下那個寒冷的冬天。這種沮喪的心情逐漸演化成一種不祥的預感。
夜晚明顯地一天比一天來得早,天氣越來越冷。很多德軍對此感到心神不寧,他們好像感到了末日的來臨。
德軍東線情報部主任萊茵哈德·格倫向希特勒發出危險警告:“蘇軍正向頓河北麵大規模集結部隊。對蘇軍的情況,我們無法作出正確的估計,因為斯大林格勒局勢搖擺不定。有一點可以肯定,蘇軍會進攻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切斷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鐵路。我軍應盡早撤離斯大林格勒。”
當時,希特勒正在貝格霍夫視察,他沒有讀到這份情報。他對羅馬尼亞軍隊十分關心,曾經詢問該地區是否安全。有關人員一再強調說沒有不利的情況。
因為格倫的情報傳遞很慢,希特勒還不知道局勢的嚴重性。蘇軍的兵力是多少,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將領們無法得知,同時,希特勒指責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高估了蘇軍的力量。
在蘇德戰爭前期,德軍缺乏跟得上裝甲部隊前進速度的炮兵支持。1941年末,德軍決定在三號坦克底盤基礎上製造一種榴彈炮載運車。1942年初,德國生產了一輛在三號坦克底盤上安裝105毫米leFH-17型榴彈炮的車輛。
當時,德軍又決定采用四號坦克底盤,結果采用三號坦克底盤的榴彈炮車的設計未被接受。但總體設計思想被接受了,很快出現一輛在四號坦克底盤上安裝105毫米leFH-17型榴彈炮的車輛。
1942年7月,德軍又要求采用威力更大的150毫米sFH-18L/30型榴彈炮,將其安裝在埃克特公司生產的新底盤上,即“野蜂”榴彈炮車。
起初,“野蜂”僅作為過渡期的方案,準備用在新的自行火炮平台開發出來前。為提供足夠的戰鬥室,野蜂的底盤被稍加延長,引擎從車體後部向中間移動。這種底盤還用於“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1942年年底時,由埃克特公司設計、埃森工廠製造的第一輛“野蜂”自行榴彈炮車問世了。至1944年,埃森工廠共生產了666輛“野蜂”炮車和150多輛“野蜂”彈藥運載車。
在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中,“野蜂”炮車接受了考驗,被證明是優良的武器。它們裝備了很多裝甲部隊,在前線服役到戰爭結束。
“野蜂”炮車的主要缺點是彈藥太少,它隻攜帶18枚150毫米炮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43年,埃森工廠製造了157輛“野蜂”彈藥運載車。
1944年初,為了給駕駛員和機電員更大的空間,埃克特公司重新設計了車體前部結構。“野蜂”頂部敞開的戰鬥室靠帆布來遮蔽風雨,一般使用一挺MG34或者MG42機槍提供近戰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