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茨勒開始嚐試著配合希特勒的工作,在一次向軍官們發表的講話中,蔡茨勒說:“我要求每個人做到以下兩點:必須絕對服從元首的指揮,必須利用各種場合讓信心感染周圍的人。在總參謀部裏,凡達不到以上要求的,不管是誰都要離開。”希特勒拍手稱快,他終於找到了聽話的總參謀長。
但換了一個總參謀長無法改變德軍的不利處境。雖然德軍每天出動近千架飛機轟炸斯大林格勒,蘇軍仍在抵抗。
蔡茨勒分析了蘇聯戰場上的形勢,坦率地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希特勒:
第一,部隊要占領的地區與兵力不相等。地廣兵少,若不收縮兵力,必出大亂;
第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從斯大林格勒到中央集團軍群防區右側的漫長的防線。那裏由戰鬥力極低的羅馬尼亞、意大利和匈牙利部隊防守;
第三,部隊的兵力損失遠遠超過了補充。以德國的人口,無法長期承受這種損失;
第四,蘇軍在訓練和指揮能力方麵大大提高,蘇軍的武器越來越先進;
第五,必須改進後勤工作,修建鐵路以保證部隊的需要,以及其他事項。
希特勒笑道:“你的看法太悲觀了,在你沒來烏克蘭以前,我軍在這裏的處境比這還要糟糕,我們還不是挺過來了。當然,我們目前處於劣勢,但日爾曼人遠比斯拉夫人的素質高,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士兵也會使用先進的武器。”
希特勒當然不想再更換一位參謀長,他沒有像對待哈爾德那樣對待蔡茨勒。
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不準生產和擁有重機槍。
德國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避開了條約的限製。德國人研究了一種從傳統上看不屬於重機槍的通用機槍。
這種通用機槍使用二腳架,配備75發彈鼓,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它還可使用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作為重機槍使用。它還可作為裝甲車或者坦克的車載機槍。
它的最大特點是沒有采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采用氣冷式,通過快速更換槍管來達到降溫的目的。
MG42通用機槍的代表作為MG34機槍,該槍於1934年設計成功,由毛瑟兵工廠生產,采用與毛瑟步槍相同的7.92x57毫米子彈。它既可以用彈鏈供彈,還可換裝75發彈鼓供彈。另外,它使用彈鏈供彈時左右都可進行。當雙槍聯裝使用時,可以攻擊低空飛行的飛機。
MG34機槍的主要零部件容易裝卸,該槍能快速轉移陣地,這在實戰中十分重要。該槍射速為 800-900 發/分;有兩根備份槍管,槍管過熱立即更換。作為輕機槍時,其射程為800 米;作為重機槍時,其射程為1000米。
MG34大量裝備德軍步兵部隊,同時成為德軍各種裝甲車輛的車載武器。在實戰時,MG34的可靠性和射擊性能都受到德國軍方的讚賞。
但MG34的結構十分複雜,製造時耗費過多的工時和材料。傳統槍械製造工藝將一塊實心金屬利用車床、銑床等加工,切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屬利用率僅為25%左右。在二戰初期中,即使所有工廠都開足全部馬力,也無法滿足前線部隊對MG34的需要。
德軍一直要求武器設計部門對MG34進行改進。金屬衝壓技術專家格魯諾夫博士受波蘭戰役中繳獲波蘭的一款機槍設計圖的啟發,對MG34進行了多項改進,即MG42通用機槍。
MG42是槍械生產技術的一次重要突破。格魯諾夫博士以專業的眼光認為根據傳統槍械製造工藝,無法滿足部隊的需要。他認為機槍應該采用金屬衝壓工藝。這種工藝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也使得機槍更加緊湊。
MG42剛裝備部隊時,英美諜報人員認為它是一款粗製濫造的兵器,是幾個鐵片和一根鐵管的拚湊物。很多諜報致電華盛頓和倫敦,內容都說德國不行了,他們十分缺乏資源,連他們的機槍都采用鐵片製造。
當美英的槍械製造專家看到繳獲的MG42機槍時卻感到震驚。采用金屬衝壓技術的德軍機槍已經遠遠領先於盟國機槍。
在實戰中,不管是在蘇聯-40℃的惡劣環境,還是在諾曼底的灌木叢林,在北非的炎熱沙漠,以至在柏林的巷戰中,MG42都成為德軍步兵的火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