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消滅卡拉奇渡口的德軍,7月25日至27日,蘇軍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飛抵斯大林格勒,組織強大的兵力對德軍發起反攻。
經過一番激戰,蘇軍潰敗:第62集團軍被深遠合圍,第64集團軍撤回了頓河南岸。
華西列夫斯基急忙向斯大林發電報,請求把北高加索方麵軍的第51集團軍調到斯大林格勒。同時,華西列夫斯基將第57集團軍向前調到南部防線。
7月27日傍晚,蘇聯第64集團軍發動反攻,將渡河的德軍先頭部隊趕回奇爾河和頓河對岸。
德軍初期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蘇軍各集團軍還未形成戰鬥隊形。如果蘇軍有兩三天的時間,德軍決不會輕易突破第64集團軍的防線。
7月28日,斯大林發出第227號指令,嚴肅地指出南部的危險形勢,要求各級軍官堅決組織兵力抵抗:
“必須與驚慌失措者和破壞紀律者作鬥爭!”
“……再也不能撤退了,斯大林格勒至關重要,凡後退官兵就地槍決!”
“必須保衛每個陣地,每一寸領土,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斯大林的命令很快下達到斯大林格勒各級指揮機關。“寸步不退”成為每個蘇軍軍官和政委們經常說的話。
同時,斯大林指示華西列夫斯基:因德軍在下奇爾斯卡亞地區強渡頓河,下奇爾斯卡亞-斯大林格勒方向是最危險的,對方麵軍形成致命的威脅。因此,必須加強南麵的防線。此時,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戰線為700公裏。
當天,德軍在頓河大灣附近遭到蘇軍強大兵力的頑強反擊,保盧斯的兵力明顯不足。希特勒立即重新部署部隊,在霍特的第4坦克集團軍還給B集團軍群後,希特勒終於發現:“高加索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斯大林格勒戰役。”
在頓河以南,霍特的第4坦克集團軍將蘇軍第51集團軍擊退到卡爾瑪克草原。但蘇軍第51集團軍依然對霍特的側翼構成威脅。
軸心國部隊強渡阿克賽河,崔可夫指揮第64集團軍3個步兵師正在這裏防守。3個師向德軍發動的反攻失敗了,但蘇軍對羅馬尼亞第6軍的反攻卻成功了。
蘇聯第64集團軍是新組建的,多數軍官和士兵以前沒有打過仗。在頓河草原上,他們憑一腔熱血擋住了德軍的強大攻勢。德軍在頓河右岸合圍蘇軍的陰謀破產了。
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從東麵繞過第64集團軍,向廷古塔撲去,準備從伏爾加河西岸進攻廷古塔。廷古塔距離斯大林格勒僅80多公裏。
8月5日,霍特突破蘇軍外圍防線,在廷古塔車站附近,雙方爆發了激烈的坦克戰。蘇軍64集團軍和57集團軍擋住了德軍的攻勢。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兵力不足,隻好等待第6集團軍的增援。當時,第6集團軍遠在西部約95公裏處。
德軍第6集團軍向頓河西岸的蘇軍62集團軍陣地發起攻勢。當時,德軍第6集團軍兵分兩路,將蘇軍第62集團軍包圍在卡拉奇以西地區,第62集團軍被迫背水一戰。
不久,德軍第14與第24裝甲軍從側翼進攻蘇聯第62集團軍,占領頓河岸邊。至此,蘇聯第62集團軍被徹底包圍。
圍殲戰持續了幾天,蘇聯第62集團軍投降。蘇軍陣亡、被俘35000人,損失270輛坦克、600門火炮。德軍取得圍殲戰的勝利,是蘇軍死守頓河西岸的命令幫了他們的大忙。
8月5日至10日,蘇軍組織了強大的兵力發動反攻,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被迫轉入防禦。
8月15日,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雖然被趕過了頓河西岸,但仍俘虜了蘇軍13000人。蘇軍用重兵把守頓河東岸,在炎熱、幹燥、空曠的草原上為大反攻做準備。
保盧斯不顧傷亡,驅趕第6集團軍繼續進攻。至8月17日,第6集團軍推進60至80公裏,接近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8月19日,B集團軍群將第6集團軍改編為北突擊集團,從特廖霍斯特羅夫斯卡亞出發,進攻斯大林格勒。
1.入伍訓。
除一般體能、武器訓練外,學習無線電收發、車輛識別、偽裝、維修、防空、防毒氣、低階戰車戰術、冰地行走等。駕駛要訓練戰車保修、越野駕駛、戰場換防、口令等。表現好的可升為一等兵、特別好的則升為士官。
2.服役第二年訓練。
除重複一些基本訓練外,增加一些課程,如戰場障礙物排除、戰車守衛、冬季戰地技巧等。表現良好的可進入非任命軍官候選人之列 ,通過4-6周訓練成為非任命軍官。
3.預官訓練。
接受過高等教育與表現特別優良的可進入預官軍官候選人之列。除一般訓練外,進行戰鬥武器整合使用、駕駛、車長、班長與戰場判斷等訓練,特別是責任感訓練。
4.非任命軍官訓練。
成員成為非任命軍官後,還要接受一連串訓練,基本上與預官訓練類似。
非任命軍官會被挑選出來訓練入伍生或指揮官等。
5.後續專長發展。
服役滿二年,所有成員都要接受第二專長訓練,如駕駛接受裝填手訓、炮手接受駕駛訓等。
1943年後,由於德國戰事吃緊,被迫將訓練改為精簡訓。雖然精簡訓省略了很多部分,但仍保留了德軍多年戰鬥經驗的精髓。從1943年後半年到德國投降,多數的戰車成員一般能在12周內做好戰鬥準備。當然,戰車兵的素質和開戰最初幾年不能相提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