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路的進軍 3.哈爾科夫序幕(3 / 3)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戰鬥中,蘇軍並未采取死守的傳統戰術,而是主動撤離了羅斯托夫。因為斯大林向全軍下達了采取靈活戰術的新指示,即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部隊可以撤退。在德軍方麵,希特勒卻經常朝令夕改,並多次幹預軍事行動。可見,希特勒是多麼地不信任軍隊。

在B集團軍群南麵的A集團軍群於7月9日向高加索地區發起了進攻。A集團軍群左翼的克萊斯特第1坦克集團軍從哈爾科夫南麵進攻頓涅茲河北岸。魯奧夫的第17集團軍從塔甘羅格北麵出發,進攻伏羅希洛夫格勒。匈牙利第2軍團和第4裝甲軍團負責突襲佛羅尼斯,早在7月5日就占領了該地。

A集團軍群的第1坦克集團軍從米列羅沃地域向東南進攻,月底已經到達新切爾卡斯克和齊姆良斯卡亞之間的頓河沿岸;A集團軍群其他集團軍向北進攻,於7月14日在米列羅沃與B集團軍群的一些部隊建立了聯係。

這時,希特勒竟突然放棄了對斯大林格勒的鉗形攻勢,引起了德軍軍官們的不滿。當時,蘇軍已經呈現筋疲力盡的跡象,開始有計劃地撤退。

希特勒誤以為蘇軍到了崩潰的地步,他不想從去年秋季同樣錯誤的觀念中吸取教訓。早在德國大本營從東普魯士搬到波多裏亞以前,他又一次幹預了前線作戰。那是在7月13日,他派第1和第4兩個坦克集團軍配合第17集團軍進攻羅斯托夫方向。這影響了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希特勒認為,在頓河一帶的第6集團軍和第40裝甲軍的進攻下,潰退的蘇軍“主力”會被合圍在頓河-頓涅茨河一帶,蘇軍“主力”經過羅斯托夫向高加索潰退以前德軍有能力將其殲滅,其主要依據是德國情報部門的報告。

7月13日這一天,斯大林在莫斯科召開了軍事會議,會上決定把蘇軍撤到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河和高加索一帶,目的是誘使德軍再發動一次冬季攻勢。

德軍第17集團軍在第1坦克集團軍右麵從斯大林諾地域發起進攻後,7月17日,第17集團軍的左翼攻下了伏羅希洛夫格勒,其中央和右翼進攻頓河岸邊的羅斯托夫兩側。

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半個月向前推進了約500公裏。蘇軍把保存實力看得比領土還要重要,使德軍連一個小的合圍圈都無法形成。德軍繼續正麵追擊,占領了北頓涅茨河與頓河之間的大片地區。希特勒看到德軍無法殲滅他預想中的蘇軍有生力量,心情很不好。

蘇軍在如此遼闊領土上實施的拖延戰術是正確的, A集團軍群知道碰上了對手。這時,德軍既要防守從沃羅涅日至斯大林格勒寬達600公裏的戰區,又要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和伏爾加河,並向東南繼續進攻。之後,德軍又開進了350-750公裏,進攻高加索地區,戰線拉得越來越長了。

7月23日,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進攻頓河下遊。在齊姆良斯卡亞地域,第1坦克集團軍的左翼部隊與蘇軍展開了激戰。蘇軍為防止德軍從科捷利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鐵路推進,組織了強大的防線。

李斯特的確想沿著那條鐵路推進,但他的戰線太長,無力分兵實施這樣的軍事行動。他做出調兵東進的假象,其實隻是為了保障第1坦克集團軍的左翼和後方。盡管是假象,A集團軍群仍然強渡了頓河,並占領了羅斯托夫。計劃中的“圍殲戰”沒有出現,因為蘇軍早就撤往高加索地區了。

由於原計劃有變,希特勒突然決定隻派第6集團軍單獨進攻斯大林格勒。因為這時希特勒又想把主力用於征服高加索油田。德軍軍官們對希特勒這種朝令夕改的命令十分反感。

1942年7月,鐵木辛哥擔任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司令,指揮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0月,他改任西北方麵軍司令。

1943年2月,鐵木辛哥指揮西北方麵軍摧毀了德軍的傑米揚斯克登陸場。

從1943年3月起,鐵木辛哥經常以最高統帥部代表的身份指揮各方麵軍的作戰,領導了很多戰役:1943年3月至6月,他負責協調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的作戰;6月至11月,他負責協調北高加索方麵軍與黑海艦隊的作戰;1944年2月至6月,他負責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的作戰。

1944年8月到戰爭結束,他負責協調第2烏克蘭方麵軍、第3烏克蘭方麵軍和第4烏克蘭方麵軍的作戰:在1944年8月的雅兩-基什尼奧夫戰役中,鐵木辛哥協調第2烏克蘭方麵軍和第3烏克蘭方麵軍的作戰。兩個方麵軍有125萬人、1.6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87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架戰機,殲滅了22個德國師,擊潰大量羅馬尼亞部隊,羅馬尼亞被迫退出戰爭。

戰爭結束後,鐵木辛哥先後出任巴拉諾維奇軍區司令、南烏拉爾軍區司令、白俄羅斯軍區司令、國防部總監組總監,他還當過老戰士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他長期擔任蘇共中央委員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他兩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獲得過很多勳章和獎章。他的著作有《偉大的功績》和《由莫斯科向南挺進》。

1970年3月31日,鐵木辛哥逝世於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