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開學第一天,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們說:“今天咱們隻做一件事,每個人盡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後再往後甩。”說著,他做了一遍示範。“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誰做不到?可是一年之後,蘇格拉底再問的時候,全班卻隻有一個學生堅持下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大哲學家柏拉圖。
“這麼簡單的事,誰做不到?”這正是許多管理者的心態,他們往往忽視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情,認為很容易做到,便置之不理。但是,請看看吧,所有成功的基層管理者,他們與我們都做著同樣簡單的小事,惟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是簡單的小事。
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些看起來很偶然的成功,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隻是表象。正是對一些小事情的處理方式,己經昭示了成功的必然。無論是“每桶4美元”還是“把胳臂往前甩”,它們都要求每一個處在基層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一種楔而不舍的精神,一種堅持到底的信念,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一種自動自發的責任心。
每個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構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對工作中的小事敷衍應付或輕視懈怠。記住,工作中無小事。所有成功的基層管理者,他們與我們都做著同樣簡單的小事,惟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是簡單的小事。
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發大慶油田初期,日本人就想方設法收集大慶的情報,他們通過一係列現象準確地進行邏輯推理。當時,《人民畫報》封麵上刊登了王鐵人的照片,天下著鵝毛大雪,鐵人身穿大皮襖,日本根據這一情況分析大慶可能在東北三省,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的雪。他們看到《人民日報》一條新聞報道:王進喜到馬家窯說了一聲:“好大的油田呀,我們要把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日本由此推測馬家窯就是大慶的中心。
日本人又看到《人民中國》報道大慶的設備不用馬拉車推,完全是肩扛人抬,他們就分析出馬家窯離車站不遠,遠了就扛不動。1966年,王進喜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日本人則分析到:井出油了,不然王進喜當不了“國會議員”。後來,他們又根據《人民日報》的一幅鑽塔照片上鑽台手柄的架式估算出油井的直徑。根據這些情報和分析,日本石油化工設備公司提前準備,設計出符合大慶油田需要的石油設備,在我國政府麵向全球企業招標時,一舉中標。
日本人通過嚴密的細節推理,得出了相當精準的結論。這充分說明,管理者要善於分析和把握細節信息,細節同樣可以為企業帶來效益和價值。
古人雲:“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這裏說的當然是戰略問題。作為管理者,如果缺少一種思維的敏銳性,就不能從小細節中發現大市場,也就無法預見未來。我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引導事業,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成功管理者的特點是精於細節,適應市場,不墨守成規,善於從細節中發現市場,並及時采用新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