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繪畫(3 / 3)

清統一中國之後,重視美術的政治作用。統治者把優秀畫工集中於宮廷組織繪畫創作,對文人畫家也盡力網羅,給予等級劃分,確定不同待遇。但是宮廷對文人防範甚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經常因多疑而誤殺文人,壓迫比明朝更為殘酷霸道。那時,許多文人在高壓下隻能為皇帝歌功頌德,為宮廷裝點門麵,或模仿古代名家之作,供皇帝玩賞。清代官院畫家,據資料統計有53人,他們都在畫史上留下傳記。

畫院中還有幾位來自歐洲的西洋畫師,他們不遠萬裏來到中國,有的是為了傳教,他們多是有文化修養懂藝術的傳教士;有的負有政治使命,負責加強歐洲與中國聯係或者收集中國國情提供給歐洲君主。洋畫師把油畫基督像、聖母像帶到中國,展示於宮廷內外,引起不小轟動。多數文人畫家認為西洋畫用凸凹法畫萬物,逼真模仿對象,“雖工亦匠”,也就說是畫工的作品格調不高。但也有少數畫家將西洋畫的某些技法運用到中國畫中,取得一定成效。

西洋畫師看到朝野還一時難以接受西洋畫,就仿照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之法,先學習中國文化,取得信任後再見機行事。於是,他們按照皇帝要求為宮廷作畫,題材也是山水、花鳥、鞍馬等。他們運用油畫的凸凹光色描繪形象,創造出一種亦西亦中的雜交藝術。

郎世寧(公元1688~1766年)意大利人,於公元1715年到北京,成為宮廷畫家。他擅長畫花鳥、鞍馬,曾為皇帝的重大政治活動繪製大型圖畫。據記載,他留下作品56幅,他還與中國畫家合作作畫。他的作品減弱乃至取消了透視法和光線陰影,使其既失油畫的特長又無中國畫的韻味,中、西方都對他的作品評價不高。宮廷洋畫師還有波希米亞人艾啟蒙(公元1708~1780年)、法國人王致誠(公元1702~1768年)、意大利人潘廷璋(公元1733~1812年)等人。他們的風格都差不多,他們曾繪製多幅乾隆戰功圖,於1765年送法國製版,至公元1774年完成後送回中國,留下一段中法文化交流盛事。

2.清初四王與吳、惲。

四王指的是四個姓王的畫家,他們是王時敏(公元1592~1686年),王鑒(公元1598~1677年)及其學生王強(公元1632~1717年)和王時敏的孫子王原祁(公元1642~1715年)。四王擁護董其昌的藝術主張,努力模仿古人,尤其模仿元代畫家,並力求在模仿中有所變化。他們強調繪畫中的筆墨趣味,主張作品應有文人氣、書卷氣。他們很少接觸實際且較少觀察自然,隻是一味追求平靜安閑的古意,因此四王的繪畫技巧雖然嫻熟,作品很多並得到康熙皇帝的讚賞,被尊為山水畫的“正宗”,但實際藝術成就卻不太高。

由於四王善於模仿,學哪家像哪家,因而筆法風格隨前輩畫家變化,很難說有固定風格沒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總結四王的風格,可知他們在筆墨上有一些共同的主張。他們認為濕筆不好畫,而且容易流於輕薄,幹筆比較好畫,顯得厚實。所以四王皆喜用幹筆皴擦,王原祁用幹筆渴墨層層皴染,認為“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最有書卷之氣;王時敏用墨先淡後濃,先濕後幹,層層塗墨,但又見筆見層墨氣十足,他是積墨法的高手。

吳、惲指的是吳曆和惲格兩位畫家。

吳曆(公元1632~1718年)字漁山。他加入過天主教,在澳門進耶穌教,在上海、嘉定傳教30年,是一個接受西方文化的畫家。吳曆是山水畫家。他的作品風格也多有變化。如他的《靜深秋曉圖》用積墨法層層皴染,再用焦墨點擦,筆法尖細工整,墨色燦爛;但《楓江群雁圖》卻無勾皴,遠山僅以淡墨輕抹,大片濃雲彌漫畫麵。他作品中近景的樹和竹以幹筆淡墨畫出,反而清淡雅雋,風格為之一變。吳曆的山水清新自然,所以能與四王並列清初畫壇。

惲格(公元1633~1690年)字壽平,最初畫山水以賣畫為生。他的山水以自我感受為根本,不一味模仿前人,所以顯得有創意。惲格後攻花鳥畫,取得更大成就。他發揚“沒骨花卉”的技巧,不用墨線,僅用色染,以輕柔的色彩細膩描繪花卉、禽鳥,表達微妙的生命狀態,創造了生動的形象。他的畫得到廣泛讚賞,贏得眾多追隨者並形成“常州派”,此派成為清代花鳥畫的重要流派。

3.清初四僧及其他畫家。

在一片複古聲中,清初出現四個與眾不同的畫家,他們都做過和尚。畫史稱之為四畫僧。

朱耷(公元1626~1705年)是明代皇族子孫。他19歲時明王朝覆滅,為了逃避政治迫害,遂出家為僧,後又當道士且一直隱居。朱耷曾用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號,他把“八大山人”四個字連寫,看起來就成了“哭之”或“笑之”。明亡之後,他痛苦、憤怒心中充滿仇恨卻又不能反抗,所以心情極為苦悶。朱耷情感上的壓抑必然造成心理乃至藝術上的變形和畸形,並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八大山人畫的鳥多是昂首聳翅或獨足而立,眼眶畫得很大甚至變為方形,而黑睛卻點在眼睛上方,顯出“白眼向人”的神態,以表現出他對清統治者的蔑視。他的山水大都是殘山剩水,表示對亡國的紀念;石大都上大下小,好像隨時會倒塌,以表示對統治者的詛咒。總之,畫家創造的藝術形象,大都怪誕孤獨,展示了他的痛苦心靈。畫家鄭燮為八大題詩一首,說他的畫“墨點無多淚點多”,這是對他身世和藝術恰如其分的總結。八大山人的畫極端精練,他把花鳥擬人化,達到“以神取形”的高超意境,對後世有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