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認知行為療法實踐:對抗個性化和指責的認知扭曲(1 / 3)

√隻有13%的人不感到羞愧,認為“自己沒有錯,不應該受到攻擊”。

據工作場所欺淩協會的其他研究發現,下麵是五個受害人認為自己被攻擊的原因:

1.拒絕表現出順從(或獨立)。

2.比攻擊者更精通技術。

3.受同事br客戶的喜愛(是可靠的專家)。

4.遵守道德規範、為人誠實。

5.政治意識不夠。

通過上麵的原因,我們可以推斷,嫉妒心能夠讓人去攻擊擁有他羨慕的某項長處的人。費爾的經曆並不是個例:自我嫌惡和指責經常存在,盡管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共情認知行為療法是基於事實的,它能幫助受害者擺脫這些不幸經曆,所以人們在遭受他人的不公平對待後,不會再傷害到自己。

指責及不應得的恥辱

如果我們曾被人欺淩過,那種傷痛會塑造我們的自我感知和人生觀,而這種悲觀主義想法最終會擴散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為某個本不在我們控製內的事情而錯誤地承擔了責任。那種絕望感經常與羞恥或自我嫌惡一起出現。當總監或經理變成給你帶來騷擾的罪魁禍首,抑或是本應給予我們幫助的同伴卻變成殘忍的施虐者,我們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小。偏見和扭曲的以一概全(假設已經發生的事情會持續發生)的想法就會產生,導致我們形成一個認為別人都不可信的世界觀。唯一的生存策略是避免任何無防備的分享。

舉個例子,當費爾被經理欺負時,他不僅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合法的投訴渠道,反而感到很大壓力。經理口中那些汙蔑性的話語導致他開始失眠,整個人都焦慮不安。他在半夜會憤怒地醒過來,想要報複回去。但是等到了早上,他就再次感到困惑,不知道是自己的錯還是經理的錯。

費爾肯定是35%為虐待感到自責的人群中的一員。他陷入了個性化誤區,認為自己是導致某種行為的原因,但事實上,那件事跟他毫無關係。他覺得或許是自己在工作上表現得不夠有進取心,所以才導致被欺辱吧,畢竟他不是那種“硬漢”型選手。雖然他在公司裏的銷售業績很好,但是他仍然責怪自己缺乏所謂的“撒手鐧”。盡管他對商場上的道德缺失嗤之以鼻,他卻認為那些無視道德規範、誠信和正直的家夥能取得最大成功,也最受人尊敬。根據工作場所欺淩協會調查報告,堅信誠信和較高道德標準的人更容易被欺淩。

費爾深受這種矛盾心理的折磨。他的性格讓他無法做出故意欺騙的行為,但他卻羨慕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斷的經理所取得的成就。這幾年費爾的業績都很突出,卻一直被上級欺淩、貶低。

關於成功的石蕊試驗

費爾剛開始工作時熱情滿滿,他對跟不同群體的人建立關係這件事樂此不疲。他特別喜歡建立社交關係,也喜歡通過與其他公司建立長期持久的聯係而最終為己方獲利。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卻一直在跟主流商業世界裏盛行的癡迷於成功的觀念做心理鬥爭。他差一點就選擇犧牲靈魂,來換取一種還不能讓人獲得長期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成功。靈魂是我們人性中不可感知卻塑造真正本質的部分,當外界的力量逼迫我們做出某種違背自然天性的選擇來取悅他人、維持脆弱的自我認同感時,我們就失去了真我。維持真我的完整性影響我們是否能以最低壓力狀態生活。

√隻有13%的人不感到羞愧,認為“自己沒有錯,不應該受到攻擊”。

據工作場所欺淩協會的其他研究發現,下麵是五個受害人認為自己被攻擊的原因:

1.拒絕表現出順從(或獨立)。

2.比攻擊者更精通技術。

3.受同事br客戶的喜愛(是可靠的專家)。

4.遵守道德規範、為人誠實。

5.政治意識不夠。

通過上麵的原因,我們可以推斷,嫉妒心能夠讓人去攻擊擁有他羨慕的某項長處的人。費爾的經曆並不是個例:自我嫌惡和指責經常存在,盡管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共情認知行為療法是基於事實的,它能幫助受害者擺脫這些不幸經曆,所以人們在遭受他人的不公平對待後,不會再傷害到自己。

指責及不應得的恥辱

如果我們曾被人欺淩過,那種傷痛會塑造我們的自我感知和人生觀,而這種悲觀主義想法最終會擴散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為某個本不在我們控製內的事情而錯誤地承擔了責任。那種絕望感經常與羞恥或自我嫌惡一起出現。當總監或經理變成給你帶來騷擾的罪魁禍首,抑或是本應給予我們幫助的同伴卻變成殘忍的施虐者,我們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小。偏見和扭曲的以一概全(假設已經發生的事情會持續發生)的想法就會產生,導致我們形成一個認為別人都不可信的世界觀。唯一的生存策略是避免任何無防備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