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比較研究的新收獲——評《唐宋詞的魅力——基於古典詩詞曲之比較研究》(1 / 2)

裕民先生《唐宋詞的魅力——基於古典詩詞曲之比較研究》一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於上述詩詞的體製要求與體式特征,有簡切精到的把握。有鑒於從廣義上說,詩、詞、曲三者都體屬於詩,它很注意在相互的比較中,揭櫫詩與詞的異同,以及詩詞之於曲的聯係和區別。凡所指述,能包舉從題材、形式到語言、風格等多個方麵,尤其在語言、風格上,指出“詩莊詞雅曲俗”“詩詞貴含蓄,重弦外之音;曲則尚顯露,以一洗無餘,極情盡致為工”,“詩詞忌纖巧,曲則貴尖新”“詩詞忌油滑,曲則時帶詼諧”,均備極具體,言之成理。

就詞而言,此書結合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境界說”的“獻疑”,對詞的體性所做的探討,諸如詞中是否有“狹而深”一境;“詞多無題”的緣由及其演變軌跡;詞的風格可從“疏”與“密”的角度來論,而此“疏”“密”不僅關乎藻采,也因於情誌;詞雖多陰柔之美,但仍當以剛柔相濟為最高,而對代表這兩種風格的豪放、婉約詞派,尤須作準確解析,不應輕忽其中才情瀾翻的大家,越界跨體,淹有雙美,等等,大都切中肯綮,發人興會。有些極細微處,前人未必重視,如詞的音樂與抒情的“相配機製”“獨重女音”的歌唱標準,還有“含蓄能留”的藝術內涵,經其不經意表出,也可見慧心獨具。至於所揭出的如何理解劉熙載《藝概》所謂“詞如詩”“曲如賦”的問題,該書限於篇幅,雖未做進一步展開,但結合全書的論述,仍可見出作者基本的判斷。那就是就前者說,因為詞與詩同屬韻文,而傳統文學從本質上說又均從屬於詩、並最終走向詩,所以盡管曆代論者每常分疏兩體,有詩貴莊重而詞不嫌佻、詩貴深厚而詞不嫌薄、詩貴含蓄而詞不嫌露等說法,如清人曹爾堪《峽流詞序》以為:“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如春華,而詩則秋實也;如夭桃繁杏,而詩則勁鬆貞柏也”,但大多數人不會認為隻有詩該典雅,詞因多寫閨襜,就可流於狎昵;隻有詩該莊敬,詞因蹈揚湖海,就可以動涉叫囂。相反,受一種極富於整塑力的文學傳統的影響,越到後來,它在體式上就越是走向一條與詩相同的道路。其體式要求之嚴苛,誠如《鄭大鶴先生論詞手簡》所說,“類詩之有禁體”。而其抒情性,就此也端賴比興而不在鋪陳,盡管它從不排斥鋪陳。

再就曲說,雖然歸在韻文,但古人認為其與詩詞的體式要求又自不同。“詩詞同體而異用,曲與詞則用不同,而體亦漸異,此不可不辨”(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 故提出詞宜雅矣而尤貴得趣。“雅而不趣,是古樂府;趣而不雅,是南北曲”(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十一),故“下不可入曲”(謝元淮《填詞淺說》),既不可以曲作詞,也不可調詞而語曲。今人任中敏《詞曲通義》論曲與詞的區別,稱一動放橫廣,一靜斂縱深,則以為不惟途徑態度,即精神與性質,兩者都有區別。不過,轉換一下思路,也由此可見曲在體式上,是有著抒情上可以竭情發揚的便利特性的。而所謂的“動放橫廣”,乃或“外旋”而“陽剛”,都更與賦相匹配。此所以,梁廷枏《曲話》會說:“詩詞空其聲音,元曲則描寫實事,其體例固別為一種”。要“描寫實事”,可不就需要鋪敘與直陳?如此,因多用賦來盡其口角與情色,進而在體式上近於賦,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此外,曲之造語必“俊”,用字必“熟”,如周德清《中原音韻》所說,又必不能“語粗”,即“無細膩俊美之言”;“語澀”,即“句生硬而平仄不好”,包括以後王驥德《曲律》論其字法“要極新,又要極熟;要極奇,又要極穩”,句法“宜藻豔不宜枯瘁”,“宜溜亮不宜艱澀”,很大程度上說,都成為作者書中論述的重點。其能深體古人張大曲體的用意,那種通過強調鋪敘與直陳的正當性來達成己意的言語策略,無疑是一種知人論世,切境入情的穩實的判明。

裕民先生《唐宋詞的魅力——基於古典詩詞曲之比較研究》一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於上述詩詞的體製要求與體式特征,有簡切精到的把握。有鑒於從廣義上說,詩、詞、曲三者都體屬於詩,它很注意在相互的比較中,揭櫫詩與詞的異同,以及詩詞之於曲的聯係和區別。凡所指述,能包舉從題材、形式到語言、風格等多個方麵,尤其在語言、風格上,指出“詩莊詞雅曲俗”“詩詞貴含蓄,重弦外之音;曲則尚顯露,以一洗無餘,極情盡致為工”,“詩詞忌纖巧,曲則貴尖新”“詩詞忌油滑,曲則時帶詼諧”,均備極具體,言之成理。

就詞而言,此書結合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境界說”的“獻疑”,對詞的體性所做的探討,諸如詞中是否有“狹而深”一境;“詞多無題”的緣由及其演變軌跡;詞的風格可從“疏”與“密”的角度來論,而此“疏”“密”不僅關乎藻采,也因於情誌;詞雖多陰柔之美,但仍當以剛柔相濟為最高,而對代表這兩種風格的豪放、婉約詞派,尤須作準確解析,不應輕忽其中才情瀾翻的大家,越界跨體,淹有雙美,等等,大都切中肯綮,發人興會。有些極細微處,前人未必重視,如詞的音樂與抒情的“相配機製”“獨重女音”的歌唱標準,還有“含蓄能留”的藝術內涵,經其不經意表出,也可見慧心獨具。至於所揭出的如何理解劉熙載《藝概》所謂“詞如詩”“曲如賦”的問題,該書限於篇幅,雖未做進一步展開,但結合全書的論述,仍可見出作者基本的判斷。那就是就前者說,因為詞與詩同屬韻文,而傳統文學從本質上說又均從屬於詩、並最終走向詩,所以盡管曆代論者每常分疏兩體,有詩貴莊重而詞不嫌佻、詩貴深厚而詞不嫌薄、詩貴含蓄而詞不嫌露等說法,如清人曹爾堪《峽流詞序》以為:“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如春華,而詩則秋實也;如夭桃繁杏,而詩則勁鬆貞柏也”,但大多數人不會認為隻有詩該典雅,詞因多寫閨襜,就可流於狎昵;隻有詩該莊敬,詞因蹈揚湖海,就可以動涉叫囂。相反,受一種極富於整塑力的文學傳統的影響,越到後來,它在體式上就越是走向一條與詩相同的道路。其體式要求之嚴苛,誠如《鄭大鶴先生論詞手簡》所說,“類詩之有禁體”。而其抒情性,就此也端賴比興而不在鋪陳,盡管它從不排斥鋪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