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國一樣,在德國的地鐵上,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坐著站著,上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本書來讀。調查顯示:56%的德國人在他們的業餘時間喜歡或非常喜歡讀書;平均49%的婦女和36%的男士每年至少買過3本書;僅漢堡市中心圖書館一年就有近1100萬冊圖書被讀者借閱,光顧中心圖書館的人一年有458萬;全世界最大的圖書展每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和法蘭克福兩個城市舉辦。這些數據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德國人是喜歡閱讀的。
在印度的飛機和火車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乘客捧著書在認真閱讀。印度各地都有許多書店和書攤,在每一個市場裏,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市場裏,也有一兩家書店。據印度一位社會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印度人一般一年要讀3至5本書,而且多是小說,從印度人愛讀書以及能靜下來讀小說這一點來看,印度人心態普遍比較沉靜,不浮躁,生活得很從容。
在澳大利亞,“天天都是讀書日”。澳大利亞人無論搞活動還是外出,背囊裏都裝有書。隻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馬路邊、草坪上、海灘旁、商店裏、候機廳內,常見人捧書閱讀的場景。有些書迷甚至一上車船,就習慣性地掏出一本書,然後心無旁騖地看起來。即使站立者,也照樣抓住欄杆或吊環,在搖搖晃晃中享受閱讀。
日本的國土麵積不足38萬平方千米,比我國的四川省還小一點,人口有一億兩千萬。但是,日本每年出版新書的總碼洋在兩千億人民幣左右。日本的書店很多,僅東京都就有七千多家。盡管日本的書店都不是很大,但書的種類非常齊全,內容非常豐富,什麼書都有。日本人的讀書熱情在全世界來看,都是很高的。
美國權威調查機構從1995年開始進行全國範圍的調查,要求人們說出自己業餘時間最喜歡的3項活動。結果2005年閱讀以35%排在首位;看電視以21%排在次席;與家人和孩子玩以20%居第三。2005年閱讀上升勢頭最猛,上漲了11個百分點。美國人為什麼掀起這樣的閱讀熱?據觀察分析,這和美國人強烈的危機感有關。在美國人看來,不讀書已經沒有出路。
同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現在的每年人均閱讀量還比較少。應該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熱愛讀書的民族。《論語》十六章,第一章就是《學而》,而《學而》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的一生,也是學習的一生、讀書的一生。“韋編三絕”(韋是皮帶子,竹簡、木牘用皮帶子拴起來,才不致於亂。這種書是用繩子編起來的,所以叫作編。讀得多了,把皮帶都翻斷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對一部書反複閱讀,熟讀精讀的意思),“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孔子勤奮讀書的寫照。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而“儒”的最廣的所指,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在中國傳統社會受到高度尊敬,是中華文明崇尚讀書的表現,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色。
在中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雖然有其片麵性,但同時也反映了自古以來對讀書的極高評價。在一定的高度看,也有積極的一麵。創立於隋唐時的科舉製度,其進步的一麵就是打破了用人問題上的論門第的世襲製度,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變為現實,使一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隻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它使廣大讀書人的閱讀視野漸漸單一(八股文)窄化(重文輕理)了。而且,這種延綿千年的科舉應試教育,至今在現實社會中還有相當的市場。毫無疑問,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