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1 / 1)

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

如今,時代確實有些浮躁與功利。在這處處充滿誘惑的年頭,要做到“目不斜視”談何容易。不少人追著利益走,跟著欲望走,盯著權位走,隨著時尚走,物質焦慮症使人喪失了“專注”的能力。但讀書能讓人沉潛,讓人保持內心的寧靜。讀書,就是與博學的先生對話。他以和緩的語調,告訴我們物質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當年唐宋,曾肥馬輕裘雕梁畫棟,而存活於人心不朽流傳的,卻是激揚精神的詩詞詠歌。尤其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緊張而忙碌,更需要人文作為調劑,文學是最好的選擇,唐詩、宋詞更是其中的精品。

從人類發展史看,文明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讀書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類傳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對人來說,恐怕沒有比讀書更好的精神食糧了。因此,宋代詩人黃庭堅深有感觸地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麵目可憎。”清代的蕭掄也說:“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神爽。”

是啊,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是不一樣的,這從氣質上便可看出。曾國藩家書有言:“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變化氣質。”這話說得真好!每個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閱讀留下的不同痕跡。讀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源泉,也是滋養人們美好心靈的必由之路。我曾經說過,閱讀不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品位和氣質。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卻讓別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令人如沐春風。你會覺得他深邃厚重,氣質不凡。

什麼叫氣質?“氣質”,語出宋代張載《語錄鈔》:“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現代西方心理學的氣質是指人的心理素質、內在修養的外在行為的總和,一般是指人的個性特點、風格氣度。人的氣質是先天與後天的統一,內在與外在的統一,率真與理智的統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說:“人,要有氣質,要想真正地漂亮起來,一定要讀書,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

不可否認,讀書的人確實具有一些特別的氣質。這種“儒雅”之氣,是通過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折射和體現出來的。正如培根所說:“把美的形象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隻有這樣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美好的氣質或風度並不隻限於那些外交家、政治家和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它也體現在普通人身上。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讀書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義。於是乎,每次看到我們的同胞在國外旅遊時摘花、亂扔垃圾,在國際航班上大聲喧嘩或大打出手的新聞時,我總在想,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解決。一個認真閱讀過孔子、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的人,其素質肯定差不到哪裏去,也一定會對學習和研究產生興趣。

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及其質量,的確關乎一個人的素質養成和精神狀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有這樣一件事情,作為北大學生的馮友蘭,第一次去辦公室拜會校長蔡元培,回來用“光華霽月”來形容當時在場的感受,那是一個渾身充滿光輝的人物,由於這個人的存在,整個辦公室都被照亮了。美學家葉朗認為,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國的傳統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質,涵養氣象,就必須讀書,就必須有生活的積累,思想的積澱。因此,我們要牢記鄭逸梅先生在《幽夢新影》中所說的話:“不讀書,不看雲,不焚香,不寫字,則雅趣自消,俗塵自長。”因為,隻有書香的熏陶、文化的涵養,才會使我們的思想保持鮮活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