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無法控製自己的脾氣、心情等,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

(2)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的測評量表一般是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等一係列的操作後才得以形成,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性。所以,借助心理測驗的測評量表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醫生經過檢查發現某人存在明顯的腦功能障礙,這也意味著其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4)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如果所有生活在某人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的心理有問題,這至少意味著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需要更多關注。

(5)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會維持身體與心理的平衡狀態,也能夠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如果某人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那麼此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1)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無法控製自己的脾氣、心情等,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

(2)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的測評量表一般是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等一係列的操作後才得以形成,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性。所以,借助心理測驗的測評量表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醫生經過檢查發現某人存在明顯的腦功能障礙,這也意味著其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4)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如果所有生活在某人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的心理有問題,這至少意味著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需要更多關注。

(5)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會維持身體與心理的平衡狀態,也能夠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如果某人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那麼此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就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