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對於任何關注中國近代史、戰爭史,或者熱衷於中國電影史和紀錄片創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所能貢獻的資料都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這本書的完成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影像資料的原始介質——電影膠片的物理、化學、微生物屬性不穩定,絕大多數年代較遠的膠片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脆裂、酸化、藥膜脫落等現象,甚至一些堪稱孤本的易燃膠片隨時都有自行銷毀的危險。膠片影像是我們整個項目的基礎,為了在利用中不致造成素材的永久性損壞,中國電影資料館製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從素材的出庫、鑒定、運輸,到影像數字化處理、重新編目、影像修複等多道工序都嚴格把關。確保影像資料安全,可重複鑒別利用,這為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很多戰時紀錄片是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下來的,絕大多數影像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同時,也為我們的鑒別、編目、研究工作帶來較大困難,尤其是一部分沒有片頭、沒有字幕、音軌缺失的原始素材,辨認起來頗費周折,必須尋找影像中的一切蛛絲馬跡,這個過程不亞於考古工作。
另一個困難就是時間緊,為了趕在紀念日之前出版本書,很多同誌加班加點。即使是專業的近現代曆史學家,都是首次看到這批紀錄片,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也是新鮮的,更何況我們這些原本隻是研究電影的同事,這項工作是個不小的挑戰。有時一個鏡頭,甚至考證鏡頭中的一個服裝或一個地名,就需要翻閱和比對大量曆史資料。為了節省時間也便於集體討論,全體人員集中觀摩影像三個多月,各門類專家協同合作,對近千部同時期影像素材進行鑒別整理,分析研究 。
我館研究室多位知名的電影理論研究專家和資深的電影文獻整理與鑒定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工作。同時,我們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軍事科學院的專家一起研究討論,確保整個項目的專業高度和影像信息處理的權威性。本書將我館的檔案整理工作和檔案編研工作結合起來,研究與創作有機結合,是我館工作的一次大膽嚐試與創新。
抗日戰爭史是近些年來近代史的研究重點,出版了很多參考書,我們也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尤其是圖書編輯多看參考書,然而參考書之間的數據和說法也存在不少出入,所以整個團隊與專家的討論碰撞也相當頻繁。
這本書能如期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推動和努力。我首先要感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副局長田進、副局長童剛,他們在第一時間幫助我們落實項目經費,保證了影像檔案整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還要感謝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對整個項目的全麵支持和指導。此外,中宣部文藝局王強副局長、軍事科學院肖裕聲將軍、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周晞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徐誌民老師等領導和專家也給予了我們很多的幫助。當然,我也要感謝資料館圖書編輯組、《燃燒的影像》劇組以及抗日影展活動策劃組、學術論壇策劃組的共同努力以及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
“曆史真實地存在著,也將永遠存在著。”這句話是整個團隊堅信的基本原則。我想,這本書如果獲得了好評,不僅僅是因為團隊付出的所有努力,還因為曆史作為一種存在,它所固有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在這裏,更應該感謝那些創造曆史的先輩。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