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出兵】(2 / 2)

伯宗希望晉景公像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那樣,以達到國君含垢的境界。川澤、山藪和瑾瑜都是自然界的事物,而國君是人,當然不是一般的人,是統治一國有著最高權力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如果你想維持下去你的統治,你就得納汙、藏疾和匿瑕。這就是道法自然。

宋來求教,晉如果不去,晉景公當然覺得很沒麵子,說重了就是恥辱。因為你不救宋,就說明你沒有本事與楚國對抗,而這對於堂堂的大國的國君晉景公來說,當然是恥辱了。我怎麼就沒有本事與你楚國對抗呢?但你必須要忍受這個恥辱。如果你不能忍受這個小的恥辱,那麼你的行為就可能會招來更大的恥辱。所以,伯宗不過是在權衡了利弊的大小後,才請晉景公不要救宋的。就如伯宗告訴晉景公那句諺語,高下在心。什麼事都是你怎麼去認為了。你說它高,它就高;你說它下,它就下。你晉景公認為,我不救宋,沒有什麼,不就是沒有救宋嗎?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或者,你晉景公說,我怎麼能不救宋呢?這怎麼行呢?這可是就如天塌下來的大事呀!所以,你怎麼想,就會怎麼采取行動。最後,晉景公沒有去救宋,看來他把救宋這事兒往下看了。

120、君義臣信

但晉國還是派出了使者解揚到宋國,告知宋國不要降楚,晉馬上就會全麵出兵救宋了。在晉國交待給解揚的傳話中,一個是說,晉軍全部來到了宋;一個是說,馬上就到宋了。當宋人聽到這樣的話,當然會繼續地堅持下去與楚國對抗的。但這實在是晉國的不對了,既然不想出兵救宋,又何必要去騙人家呢?但解揚倒是位死心眼的人,一定要把這句話傳給宋人。不幸的是解揚在出使路上,被鄭人逮住,鄭人把解揚交給了楚莊王。

楚莊王要解揚對宋人反過來說,說晉國不會救宋。並給了解揚很多的財賂。解揚開始不答應,在楚王的不斷請求下才同意。但到了宋的城下時,解揚還是把晉國的話傳給了宋國,要宋國不降楚,等待晉的救援。楚莊王就要殺解揚,這是一定的,換了其它的國君也要殺了解揚。楚莊王讓人帶話給解揚,你既然答應了我的要求,你就應該照著我的要求去做,不應該不守信用。現在不是我失信,是你失信。所以你必須馬上死。

說解揚是位死心眼的人,就是位死心眼的人。他馬上都要人頭落地了,他還向這位楚王的使者,講了一番大道理。什麼大道理呢?中心的意思就是君義臣信。君義是指什麼呢?就是國君製訂和發布命令的權利;臣信是指什麼呢?就是臣子執行和完成國君命令的義務。所以,國君所有的隻有權利,而臣子所有的也隻有義務了。似乎從來君臣之間就是不平等的,這是當然的了。

解揚繼續說,當臣信這輛車子載著君義這樣貨物前行時,就會得到應有的利益。解揚說義無二信,信無二義。您楚王用財賂作為附加的條件來向我下達您的命令,就不是君義。那我當然就不能執行。我所要執行的是我晉君給我的命令。我答應您楚王的要求,不過是為了完成我晉君的命令。現在我死了,卻完成了我晉君的使命,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我和我的晉君,真正做到了君義臣信,我還能有什麼其它的需求呢?

聽了這一通大道理後,楚莊王真就免了他解揚一死,並放他回晉國去了。所以,有時國君的權利未必就都能實現,所以這裏義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達到了義所要求的條件,國君的權利才能實現。那麼,什麼是義呢?其實也隻有執行國君命令的臣子,才能給出答案。所以,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