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軍到大陵時,鄭厲公捉住了前來抵禦的鄭國大夫傅瑕。傅瑕怕死,主動對鄭厲公說,如果您不殺我,我會想辦法幫助您回國。鄭厲公當然高興地答應了,而且二人還立了盟誓。傅瑕回去後,就將子儀給弑殺了,將鄭厲公迎回國。但鄭厲公馬上又把傅瑕給殺了,罪名是他對鄭厲公有二心,因為傅瑕又在密謀著迎立其它的公子當國君。在這裏,盟誓不過是為了達到眼前目的而相互設置的門檻而已,其實再高的門檻又怎能會走不過去呢?鄭厲公不需要傅瑕時,就可以違背盟誓,但他卻可以給傅瑕一個罪名,這個罪名就是他走過這道門檻的通告證。
從鄭昭公、鄭厲公、子亹、子儀的即位情況來看,在國君沒有成為國君前,是由卿大夫說了算的。隻要你是國君的子孫,都有可能成為國君。在國君有很多公子時,你這位公子能否即位,就看你有沒有,有實力的大臣襄助了。這是又一種傳承權力的方式。我們已知道了的一種是,老國君去世,已立為儲君的太子即位,這是最好的最正常的,如楚武王之後的楚文王;一種是通過政變方式即位,如魯桓公、州籲。隻有出現了太子不能正常即位的情況,才會出現卿大夫左右局勢,或政變的傳承權力的方式出現。當然,非正常即位的另一種情況,是其它諸侯國的幹涉,但這隻能是一種動因,而不是方式,因為諸侯幹涉他國事務,最終還得通過本國的權勢人物來實行,如宋莊公立公子突,是由祭仲來完成的。
好吧,不管怎麼說,鄭厲公又回來了,他複辟了。但他沒有將自己複辟的事兒向楚國通報,這就是使楚文王有了伐鄭的理由。魯莊公十六年(前678年)秋,楚軍一直打到鄭厲公盤踞了十七年的櫟,算是給鄭國對楚國不禮的教訓吧。然而,楚文王能教訓鄭國的無禮之舉,卻對臣下的無禮,無可奈何。
43、楚文王也死在征途中
魯莊公十八年(前676年)秋天,巴人進攻楚國。先是進攻那處,並攻破了那處,那處的守尹閻敖隻身逃回了郢城。楚國的國都,此時已從丹陽遷到了郢,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荊州市紀南鎮。楚文王殺了閻敖。到了冬天,閻敖的家族與巴人聯合,一同攻打楚文王。
第二年的春天,楚文王親自帶兵與巴人作戰,在津這個地方,被巴人打敗。楚文王隻好回都,但城門卻不開。原來,負責城門守衛的鬻拳不給楚王開門。楚王隻好帶著部隊向北去,一直打到黃國(河南潢川)。在回國途中,楚文王死在了湫這個地方,時間是這一年的六月。讓人難以想像的是,與楚武王的相似之處,就是楚文王也是死在戰爭的路途中。與他父親同樣幸運的是,沒有死於與敵人的格鬥中。但創業的艱辛已可以深刻地在這父子倆身上體現出來了。
鬻拳在辦完楚文王下葬後,也自殺在楚文王的墓前,安葬在楚文王墓門內的過道中,算是殉葬吧。他生前是負責郢都城門的,死後照樣守衛著楚文王的大門,不過隻能是墓門了。而那個對楚文王不敬,而楚王又無可奈何的人,就是鬻拳。
在不知什麼時候,不知為了什麼事兒,鬻拳對楚文王提出諫言,但楚王不聽。鬻拳大概認為,必須要楚王聽從自己的意見吧,所以手握兵器以脅迫楚王聽從自己的諫言,楚文王隻好同意。但事後,楚王並沒有怎麼去為難鬻拳,因為他明白,鬻拳這樣的舉動是真的為他楚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