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叔牙是魯桓公的兒子,那麼他就是公子,也就是說,可以稱叔牙為公子牙,牙是他的名,叔是他的字。也可稱他為子牙。現在叔牙死了,他的兒子們就是公孫,如叔牙的嫡子是公孫茲。而公孫的兒子們,也就是曾孫,就可以用叔孫這個氏了,如公孫茲的兒子是叔孫得臣,他的氏就是叔孫。這個氏的來曆,是因為叔牙的字是叔,古人可以用祖輩的字來用作氏。
那麼叔孫氏,他們的氏是叔孫,他們的姓是姬。因為魯國國君的祖先就是周文王,而周文王是姬姓。但叔孫氏家的男人,一般永遠不大會提他們的姓的,除非他們叔孫氏家的女兒,如果要嫁人,姬姓是一定要提的。
我們再看,魯莊公的氏什麼呢?就是魯。所以完全可以稱他為魯同。《春秋》上有一條經文,就是魯莊公九年“齊小白入於齊。”因為齊桓公在進入齊國前還不是齊國的國君,不能寫成“齊侯入於齊”。但經文把公子給省略了。你可理解為,齊是指齊國,但其實也是小白的氏,所以齊小白的齊,也就是小白的氏。那麼由此可以推斷,國君的公子、公孫的氏,就是他這個諸侯的國號。比如,叔牙的氏,就是魯。可以稱他為魯公子牙,或者是魯牙。
另外,我可以用一條後麵的材料來佐證。在晉文公主持的踐土之盟的盟詞上,是這樣記載各位國君的。“王若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這裏,重是晉文公的名,申是魯僖公的名,武是衛叔武的名,甲午是蔡莊侯的名,捷是鄭文公的名,潘是齊昭公的名,王臣是宋成公的名,期是莒茲丕公的名。在這裏,很明顯,國君的氏,就是國號。而其中,衛成公的弟弟叔武,並不是國君,隻是公子,所以他的氏,也是衛,稱他為衛武。所以氏可以和名連讀,但姓不能和名連讀。你不能這樣稱呼,薑小白、姬重耳、姬同、姬牙、子王臣。這樣稱呼是不合當時的習慣的。
再加上一條佐證的材料。《國語》《周語》說,夏禹這個人,將天下賜給他,賜他姒姓,氏是有夏。也就是說,夏禹的姓是姒,國號是夏,氏是夏。《國語》又說,四嶽這個人,命他為侯伯,賜姓為薑,氏是呂。也就是說四嶽的姓是薑,國號是呂,氏也是呂。我們知道,齊國的開國之君是呂尚,他就是四嶽的後人,呂尚是薑姓,呂氏。但是齊國的國君,是薑姓。除呂尚外,不能稱呂氏,而是齊氏。
關於姓的來源,依照《左傳》中魯國大夫眾仲的說法,就是“因生以賜姓”譬如,商宋的子姓,是由於商的祖先契的母親吃了燕子的卵,也就是子,而生下契,所以為子姓。周王的祖先棄的母親薑原,因為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下棄,所以為姬姓。還有齊的薑姓,是因為其祖先生活在薑水邊,而為薑姓。陳的媯姓,也是因為其祖先生活在媯水邊,所以為媯姓。不管姓是怎麼來的,姓是百世不變的。但氏不一樣。同姓的人可以是不同的氏。
那麼我們歸納一下春秋這個時期的姓氏關係。姓是大於氏的。姓是百世不變的。姓是因為祖先的出生而得來的。男人在稱呼時不用姓的。女人在稱呼時要用姓的,這是為了避免同姓結婚。氏是小於姓的。氏是可以諸侯賜給的。氏是可以用曾祖父的字或諡的。
氏也可以用官號的。氏也可以用封地的號的。同姓未必同氏。這個時代,姓氏是隻有貴族才有的。特別是氏,一定是隻有貴族的男子才有的。女子是沒有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