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籲是在魯隱公四年九月,也就是公元前719年,被殺的。到了這年的十二月,公子晉回到衛國即位,史稱衛宣公。
現在我們必須要回到鄭國來。鄭莊公當然會得到衛國使者的通報,知道了州籲被殺。不管怎麼說,鄭莊公是不會難過的,對於這位與自己為敵的衛國國君州籲的死。而讓鄭莊公難過的是,目前鄭國的四周都是敵人,此時的鄭莊公要考慮的是,怎樣破解鄭國此時外交上的困難局麵。
我們來看,鄭國的西麵是成周,那兒有周天王,周桓王這位與鄭莊公由交質而交惡,乃至交戰的周天王。北麵有衛國,東麵有宋國,東南麵有陳國,南麵有蔡國,還有東北麵有魯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與鄭莊公作對。春秋早期算是強大的十二諸侯,就有五國與鄭作對,而且都是近鄰的諸侯國。還要再加上一個周天王。處於這樣的環境,鄭莊公隻要出門,一定都是怨家對頭。
但鄭莊公並不怕這些近鄰,他以為和近鄰們為敵雖然日子難過,但生活畢竟有趣。所以他確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案。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鄭莊公是怎樣處理與各國的關係的。
首先是與周王的關係。不管怎麼說,周王是天下共主,心裏不願意與之和好,但表麵上要過得去。所以,鄭莊公決定必須與周王改善關係。契機是由於晉國出現內亂,在魯隱公五年的秋天,鄭國幫助曲沃莊伯攻打翼侯,周桓王也派軍隊支持曲沃莊伯。這樣看來,周、鄭還是有共同利益的,有了共同利益就會有共同語言。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冬季,鄭莊公來到成周朝見周天王,雖然周王對他是不理不睬的,這也難怪周桓王,因為他現在還實在心痛那些被鄭國奪去的穀子。而恰好這一年,周的糧食欠收,出現了饑饉,這更讓周桓王不能忘卻鄭莊公以前的作為,所以根本就沒有按照正常的禮儀接待鄭莊公。而在鄭莊公自己想來,自己是盡到了自己的義務了,現在總沒有失禮的地方吧?這或就是鄭莊公高明之處吧。與周這樣不冷不熱的關係,一直持續了十年。不管怎麼說,鄭莊公向周王表示了低姿態,換得了他西麵的暫時安寧。
那麼,再來看鄭莊公怎樣處理與齊國和魯國的關係。由於齊、魯與鄭相隔較遠,所以鄭國與齊、魯二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特別是齊國,與鄭國的政治關係相當密切。這並不是說,鄭莊公喜歡齊僖公或魯隱公,而是由於客觀地緣狀況決定的。其實,近鄰由於土地接壤,反倒會有利益衝突。而作為這個時代強大的諸侯國,就是想幹涉他國事務,也是近鄰好辦些。而弱小的諸侯也怕近鄰強國幹涉其內部事務,所以要麼幹脆做鄰近強國的附庸,要麼就尋求其它強國的保護。所以鄭與齊、魯有著友好關係也就理所當然了。
但對於近鄰,那些與自己為敵的諸侯國,鄭莊公願意用戰車去碾壓他們的領土,願意用戈殳去剌殺他們的士卒,鄭莊公願意用劍和血來證明他自己的力量!
魯隱公五年的四月,鄭國的軍隊向衛國進發,以報複衛國在魯隱公四年時,攻打鄭國東門一戰。鄭國的軍隊一直打過河水,進入衛國的郊外牧一帶,這裏就是周武王伐紂時,與紂王的軍隊交戰過的地方。而現在,在這裏,似乎隻是鄭莊公的一種炫耀武力的姿態而已,衛國並沒有很大的損失。
剛即位的衛宣公,當然不能一回國就被人欺侮,為此,很快地衛國就開始反攻,時間是同一年的六月。
但衛宣公此次反擊並不是親自出戰,而且衛國的軍隊也不出戰。衛國是用南燕國的軍隊去攻打鄭國北製。這個北製就是當年共叔段想要得到的地方,在今天河南滎陽市。南燕國在衛國的南麵,也就是今河南省延津縣。
當南燕的軍隊,浩浩蕩蕩地來到北製城外時,鄭國的祭仲、原繁、泄駕已布置好了戰陣,等待著他們了。南燕本就是很小的諸侯國,加上是為衛國出兵,再看到鄭國軍隊如此威猛,先就在心裏上怯陣了。而令南燕軍想不到的是,在其陣地的後方又出現了鄭國的另外的軍隊,這隻軍隊是由曼伯和子元率領的。子元,就是公子突;而曼伯,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公子忽,一種認為是公子儀。不論是哪位公子,曼伯與子元,是率領著軍隊繞道到南燕軍的後方,以期給以南燕軍出其不意的打擊的。應該講,鄭對此次戰役是相當重視的,布署也非常周密,而結果也很好,鄭打敗了南燕。
鄭此次打敗南燕,雖對衛沒有特別的損傷,但從心裏上卻使衛對鄭有了顧忌。鄭莊公當然會感到歡喜的。但什麼時候教訓一下宋呢?鄭莊公當然會這麼想的,因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狠狠地向宋報複,報複宋在去年攻打鄭國東門。而機會也確實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