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寬厚】(1 / 2)

這裏石石昔用他政治智慧,使州籲和他自己的兒子落入了他布置好的羅網。在州籲往陳國去的路途上,石石昔的使者,先到了陳國,見到陳桓公後,使者轉達了石石昔請求陳國幫助解決州籲、石厚的要求。石石昔說,我們衛國是個小的諸侯國,我的年紀也大了,七八十歲的人了,我已經沒有什麼能力了。現在來到貴國的州籲和石厚,就是弑我寡君衛桓公的人,敢請貴國幫助解決了這兩人。

石石昔所言確實是事實。在州籲弑衛桓公後,州籲的政治地位雖然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但在衛國真要與州籲作對,勝算的概率還不大。否者石石昔也就在國內自己動手了,不需要將州籲、石厚誘到陳國去,因為,這畢竟有風險,不管怎麼說都有陳桓公不與石石昔合作的可能的。而石石昔之所以選擇了陳國作為誘使州籲去的地方,主要還是由於衛桓公是陳桓公的外甥。但僅憑此不能保證陳桓公一定會支持石石昔,因為我們看到之前,陳桓公與州籲聯合起來伐鄭,表明陳桓公未必把外甥衛桓公當會事。而且在春秋時代,非正常即位的國君,隻要與諸侯會盟了,也就表明了諸侯承認了他的國君的地位,也就不能再討伐他了。陳桓公二次與州籲相會,並伐鄭,說明已承認了州籲地位的合法。現在石石昔提出要陳桓公解決了州籲,實際上就是要陳桓公在做著廢黜他國國君的事了。

但不管怎麼說,陳桓公還是先把州籲和石厚扣壓起來了,但也隻是扣壓而已,怎麼解決,陳國還是請石石昔來決定。

衛國派大臣右宰醜到陳國將州籲殺死,石石昔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將石厚殺死。但有個問題,我確實一直想不明白,就是石厚是死在陳,而州籲是死在濮。我理解,石厚就是被殺死在陳國國都,而州籲一定不在陳國國都。我們知道,他二人是同時被扣壓的,但殺頭的地方卻分開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分開的理由,一定是政治原因。而要點就是州籲不能被殺死在陳國國都。

關於石石昔殺死兒子石厚這一事件,我們都知道這就是大義滅親這句成語的來由。我們不談大義滅親,我們隻是想該怎樣理解這一事件呢?《左傳》的君子評石石昔是純臣,但我想石厚又何嚐不是純臣?石石昔是策名委質於衛莊公,所以他時時處處都要為衛莊公的利益著想。衛莊公的本意是傳位給衛桓公,不論他怎樣寵愛州籲,他並無傳位給州籲的意向。而在衛桓公已做了十六年的國君的現狀下,州籲竟然弑殺衛桓公,自立為君,這豈不是違背衛莊公的意願嗎?作為衛莊公的大臣,石石昔當然要糾正這個錯誤,以期符合衛莊公的意願。所以,已是在家休息的石石昔便不惜以犧牲兒子石厚為代價,將州籲從國君的坐位上拉了下來。而石厚呢?他策名委質於州籲,他同樣要為州籲的利益而奮鬥。這一點他一點都沒有錯,這是這個時代必然現象。

這裏石石昔用他政治智慧,使州籲和他自己的兒子落入了他布置好的羅網。在州籲往陳國去的路途上,石石昔的使者,先到了陳國,見到陳桓公後,使者轉達了石石昔請求陳國幫助解決州籲、石厚的要求。石石昔說,我們衛國是個小的諸侯國,我的年紀也大了,七八十歲的人了,我已經沒有什麼能力了。現在來到貴國的州籲和石厚,就是弑我寡君衛桓公的人,敢請貴國幫助解決了這兩人。

石石昔所言確實是事實。在州籲弑衛桓公後,州籲的政治地位雖然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但在衛國真要與州籲作對,勝算的概率還不大。否者石石昔也就在國內自己動手了,不需要將州籲、石厚誘到陳國去,因為,這畢竟有風險,不管怎麼說都有陳桓公不與石石昔合作的可能的。而石石昔之所以選擇了陳國作為誘使州籲去的地方,主要還是由於衛桓公是陳桓公的外甥。但僅憑此不能保證陳桓公一定會支持石石昔,因為我們看到之前,陳桓公與州籲聯合起來伐鄭,表明陳桓公未必把外甥衛桓公當會事。而且在春秋時代,非正常即位的國君,隻要與諸侯會盟了,也就表明了諸侯承認了他的國君的地位,也就不能再討伐他了。陳桓公二次與州籲相會,並伐鄭,說明已承認了州籲地位的合法。現在石石昔提出要陳桓公解決了州籲,實際上就是要陳桓公在做著廢黜他國國君的事了。

但不管怎麼說,陳桓公還是先把州籲和石厚扣壓起來了,但也隻是扣壓而已,怎麼解決,陳國還是請石石昔來決定。

衛國派大臣右宰醜到陳國將州籲殺死,石石昔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將石厚殺死。但有個問題,我確實一直想不明白,就是石厚是死在陳,而州籲是死在濮。我理解,石厚就是被殺死在陳國國都,而州籲一定不在陳國國都。我們知道,他二人是同時被扣壓的,但殺頭的地方卻分開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分開的理由,一定是政治原因。而要點就是州籲不能被殺死在陳國國都。

關於石石昔殺死兒子石厚這一事件,我們都知道這就是大義滅親這句成語的來由。我們不談大義滅親,我們隻是想該怎樣理解這一事件呢?《左傳》的君子評石石昔是純臣,但我想石厚又何嚐不是純臣?石石昔是策名委質於衛莊公,所以他時時處處都要為衛莊公的利益著想。衛莊公的本意是傳位給衛桓公,不論他怎樣寵愛州籲,他並無傳位給州籲的意向。而在衛桓公已做了十六年的國君的現狀下,州籲竟然弑殺衛桓公,自立為君,這豈不是違背衛莊公的意願嗎?作為衛莊公的大臣,石石昔當然要糾正這個錯誤,以期符合衛莊公的意願。所以,已是在家休息的石石昔便不惜以犧牲兒子石厚為代價,將州籲從國君的坐位上拉了下來。而石厚呢?他策名委質於州籲,他同樣要為州籲的利益而奮鬥。這一點他一點都沒有錯,這是這個時代必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