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內亂】(1 / 3)

周桓王歎了口氣,說:“事到如今,你再去發個通知,找幾個質量好點的幫手來。”

虢林父說:“大王,您嫌知道這事的人還少嗎?什麼叫家醜不可外揚?這就是家醜啊!本來就已經夠丟人的了,您再整個通知,那不等於廣而告知天下人,大王您在這兒被一個諸侯欺負了嗎?到時其它諸侯會怎麼看您?天下百姓會怎麼看您?您的天子尊嚴又將何在?”

一席話說得周桓王啞口無言。

正當君臣二人嗟歎之際,下人通報:鄭國使者祭足求見。

原來鄭莊公雖然得勝,但內心還是相當心虛,特別是當他看到周王受傷後,更是惶恐不安,就和祭足商量該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事。祭足覺得現在周王肯定處在進退維穀的地步,不如去向他認個錯,讓他有個台階下,畢竟還要顧忌君臣的名份,事情鬧大了對大家都沒好處。鄭莊公以為然。

在虢林父的勸說下,周桓王才極不情願接見了祭足。祭足一進大帳,就跪倒在地,頭低得很低,像一個犯錯的小學生。

“大王天兵加威於鄙邦,寤生自知罪孽深重而不勝惶恐之至,本應自縛乞降。但想到是累世先祖之艱難創業和苦心經營,始有今日鄙邦局麵之繁榮、我族香火之旺盛,我輩斷無資格將之毀於一旦,是以逆天而動,情非得已,還望大王體察。另外大王龍體受驚,誠非出於寤生之本意,確係個別無組織紀律將士之所為,寤生已將其繩之以法,將予以最嚴厲之懲罰。今寤生特委我前來向大王請罪,謹獻上牛十二頭,羊百隻,小麥百餘車,聊以慰勞王師之將士,聊以彌補寤生萬分之一之罪過。”

這一番話,雖然祭足無論從表情到語氣都極盡謙卑,但在周桓王聽來卻是字字如芒,句句似針,戳得得他臉發燒,心窩火,要不是虢林父在旁邊用眼色製止,他早就拍案而起了。

虢林父見此情狀,忙出來打圓場,說:“祭大夫,你回去給鄭伯捎句話,就說他能知錯而改還是個可以團結的好同誌,大王已經原諒他了。希望他以後能明白自己的身份,恪守為臣之道。”

“那是,那是。”祭足忙小雞啄米似的點了一連串的頭。

就這樣,周桓王帶彩而歸。

從平王東遷起,周王室本來就已經過氣了,但周桓王這個疑似牛人,偏偏逆潮流而動,妄圖從與鄭莊公的PK中重新奪回曆史的領銜主演權,結果反倒被鄭莊公割了他的麥、傷了他的肩,成為笑柄。徒有一顆王的心,卻沒有王的時運和能耐!

所以,周桓王還是老老實實呆在下麵欣賞別人的表演吧,因為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魯國之亂。

魯國是春秋戰國一個很重要的諸侯國,轄地在今山東南部兼河南、江蘇、安徽小部分地區,都於曲阜,是當年定立下周朝所有規章禮儀的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周公不再攝政後,也退隱於魯國,所以魯國雖然不大,卻一向被認為是周朝與中央政府最親且最有地位的諸侯國,再加上被特許世世代代可以用天子之禮祭奠周公,所以魯國一直以來是所有諸侯國中唯一保留了最完整的祖宗文化的禮儀之邦。因此,魯國人打骨子裏有一種自詡正宗、自視清高的心理。譬如說周平王,魯國人從一開始就瞧不起他,原因是據說他有串通犬戎弑父之嫌,得位不正。

周桓王歎了口氣,說:“事到如今,你再去發個通知,找幾個質量好點的幫手來。”

虢林父說:“大王,您嫌知道這事的人還少嗎?什麼叫家醜不可外揚?這就是家醜啊!本來就已經夠丟人的了,您再整個通知,那不等於廣而告知天下人,大王您在這兒被一個諸侯欺負了嗎?到時其它諸侯會怎麼看您?天下百姓會怎麼看您?您的天子尊嚴又將何在?”

一席話說得周桓王啞口無言。

正當君臣二人嗟歎之際,下人通報:鄭國使者祭足求見。

原來鄭莊公雖然得勝,但內心還是相當心虛,特別是當他看到周王受傷後,更是惶恐不安,就和祭足商量該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事。祭足覺得現在周王肯定處在進退維穀的地步,不如去向他認個錯,讓他有個台階下,畢竟還要顧忌君臣的名份,事情鬧大了對大家都沒好處。鄭莊公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