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SPIN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痛苦說夠,把利益說透。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SPIN看似簡單,但是要想真正用好,就要揣摩怎樣進行提問,以及4個提問模塊之間的銜接。當然,還需要你了解客戶的行業,一錐子下去就要紮出血來。千萬別不疼不癢的撓客戶幾下,就認為時機已成熟就直奔主題;或者迂回了半天就是不敢亮劍,這些隻會讓客戶跟你急!因為客戶最討厭“被銷售”,尤其在你設計的拙劣進程中,客戶都會崩潰了。所以真想把SPIN使用自如而不讓人反感,就要反複推敲揣摩。
措辭的技巧
使用尊稱,應該是銷售的習慣。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當發現對方比自己小很多的時候,很多人的這個“您”字就叫不出口了,偶爾說出來了,也是一會說“你”,一會說“您”,這說明其內心還是不太情願,也沒有把尊稱“您”變為一種習慣。其實我覺得是你想得太多了。說白了,尊稱就像握手一樣,握手時無論對方年齡大小,不都得握?沒聽說過誰隻握30歲以上的,30歲以下的統統不握,其實這不過是最基本的職場禮儀而已。
我昨天陪父母去吃飯,落座以後服務員問:“咱爸咱媽今天想吃點什麼菜?”其實這家酒樓我們從未來過,但是這話聽著就那麼舒服,那麼親切。還沒等我說父母年紀大了,太硬的菜嚼不動,服務員就特意翻開一頁,告訴我這是專為老人預備的菜品。我點完菜,過了一會服務員把菜端上來,叮囑道:“這是廚師長親自為二老做的,您嚐嚐看合不合口,不行我們給您重做……”看看人家這話說得,我有理由相信我以後會經常光顧這家酒樓。
可見,銷售中最不重要的是“我”,最重要的是“您”、“我們”。尤其當銷售說“我們”時,會給對方一種心理的暗示:咱倆是在一起的,我是站在你的角度想問題。雖然它隻比“我”多了一個字,但卻多了幾分親近。在這點上北方的銷售有些優勢,因為北方人語言習慣喜歡說“咱們”,南方人習慣說“我”,但不管怎樣的地域習慣,我建議大家盡量說“我們”、“咱們”。
另外,很多人在說話時很愛說“但是”這個詞。我有個老外朋友愛好收藏,跟我說他看《天下收藏》(這是個鑒寶的電視欄目),主持人最後宣讀專家出具的鑒定書,前麵還都是誇呢,說這東西“畫工精致,胎質細膩”等。後來突然來了個“但是”,“但是”後麵緊跟著“造型粗陋,與真品具有明顯區別……”他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呢,大錘子一錘子下去,“寶貝”就碎了。所以他現在聽別人說話,就怕聽“但是”,他覺得自己患上了“但是”恐懼症。
的確,“但是”表示的是轉折,經常能讓人心裏“咯噔”一下。所以,當你必須要說“但是”的時候,請盡量用“……不行,但是……”,取代“……可以,但是……”。前者給人以希望,後者讓人失望。比如下麵這兩則例子:
(1)我們的售後工程師可以趕過來,但是得下午5點了。
(2)您也知道,我們的工作人員一個人負責的區域很大,所以我們的售後工程師很難在8小時內趕過來,但是既然您這麼著急,我們就盡全力在下午5點前趕到,哪怕是夜裏到了也馬上幫您維修。
你看了這兩句話什麼感覺?是不是第一句說的人是在應付,就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傳遞;第二句說的人上心了,在拿客戶的事當自己的事。
中國人好麵子,所以在生活中用好“但是”同樣很重要,因為用好了可以既不得罪人,又顯得很仗義。比如朋友向你借3000塊錢,你不想借他這麼多,但又不願得罪他,你可以說:“哥們,我這個月也花得差不多了,但是既然你張嘴了,我就得幫你。我這就800,你先拿500,實在不夠我再想辦法。”這種話說出來,既沒有駁對方麵子,又給你自己留餘地,效果就要好得多。
綜上所述,當我們想說“但是”的時候,可以先否定對方後再說“但是”,這時候“但是”帶給對方更多的是希望,話在對方聽起來也入耳得多。不要小看這些看似細小的說話技巧,其實這裏麵不僅體現著說話的藝術,同時也是對對方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