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不過如此(1)(1 / 1)

天堂不過如此

在20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研發出了很多科研成果。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施樂的研發環境可以說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寬鬆的。今天Google的環境是從施樂抄來的。而施樂的研發環境是從AT&T的貝爾實驗室抄來的。

美國電信(AT&T)是壟斷性企業,按法律規定,它們的利潤率隻能是10%。這會造成什麼結果?顯而易見,企業必須多花錢,做大規模,投入的越大,能獲得的利潤就越大。而這些花費,又要有一定理由,經得起推敲。所以,貝爾做了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理由貌似很充分:最好的環境,吸引最好的人才,為人類做最好的發明創造。

最原始的IT軟件,全是從貝爾實驗室出來的,我們已經無須用任何語言來贅述貝爾實驗室的世界級地位和貢獻,盡管這些貢獻可能被指責建立在浪費的基礎上,盡管用財務的角度看,貝爾的投入產出比不像石油公司的財務報表那麼好看。

貝爾實驗室認為,對科研人員,不能限製他,要給他足夠寬鬆的環境,才能激發他的靈感。他們對研發人員的放縱達到了極致:愛來就來,不愛來就可以不來;愛怎麼布置辦公室,就怎麼布置;有人不要黑板,那就在整個牆上畫;員工在舒服的大椅子上聊天、玩遊戲,有感覺就在牆上寫。

這樣一來,員工花在辦公室的“有效”時間,要比“朝九晚五”多得多。

同樣的創新環境,被Google—這家目前最具創新精神的互聯網公司繼承下來了。

我們可以零距離感受一下Google的特色文化:創新的熱情、對誠信的執著、對大眾利益的追求和“激情魔力”的震撼,都能在其辦公環境中得到集中體現。

平等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唯命是從。在Google,職位不同隻能代表你決定的事情不同,不代表你就可以淩駕於他人之上。曾經一名新聘的秘書第一天上班,但怎麼也搞不定複印機,排在她後麵等待複印的一位先生耐心地教她怎樣使用。學會以後,這位新秘書才發現教她的人居然是公司的CEO,而過了幾天後她才明白,公司所有的員工都必須自己去複印材料,包括CEO。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