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以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進見,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這首《信徒》的寫作帶有明顯的現代感,並以其自身的強烈效果感染了讀者,但它的氣質和倉央嘉措情歌確實相像,又是以藏族生活為內容的,所以粗心的讀者就把它以及唱片中的其他歌詞都當成“倉央嘉措情歌”了。這自然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但是,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也許要感謝這一誤會,因為它在客觀上提升了人們對倉央嘉措的熱情,此後,認真關心藏族文化、關心倉央嘉措詩歌的人竟越來越多,這對民族文化傳承和交流自然也是天大好事情。
其實,我們前麵已經提到,倉央嘉措詩歌本身到底哪些是他本人所作,哪些來自於民歌,是由老百姓附會到他身上的,這些我們都還搞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我們熟悉的於道泉66首版本裏,一定有不同曆史時期的讀者附會上去的。我們把這種附會看做真的倉央嘉措的詩,難道不是誤會嗎?
還有,我們也已經指出,現在我們麵前的各家的翻譯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寫了原作,加進了漢語詩的傳統和翻譯者個人的理解。如果我們相信翻譯和倉央嘉措本人的原作是一回事,這不也是一種誤會嗎?
到目前為止,還有幾首現代的作品在民間被很多人認為是倉央嘉措情歌:
一首是《你見,或者不見》(實際題目應為《班紮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為紮西拉姆·多多):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有經驗的讀者僅憑這首詩的格式和語言,就能判斷出它必定不是倉央嘉措詩歌,但不知為什麼也被誤傳為倉央嘉措的詩。
還有一首是混合於道泉譯本和曾緘譯本,然後又仿作了中間部分的,因此更容易讓人誤會: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這首混合仿作的詩作者是誰。按照民歌的創作風格,對同一個意思改換詞句進行反複歌詠也是允許的,中間的部分就是這樣。但如果我們認為所有流傳下來的詩作都是倉央嘉措原作,則未免太過失察。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哪一首被誤認的詩作,其真正的作者都並沒有欺騙讀者說那是倉央嘉措寫的詩。誤會來源於讀者而不是作者。讀者閱讀中產生的問題,作者自然無需負責任。
恰巧由於這一連串“渾然天成”的誤會,使得對倉央嘉措本人還不甚了解的作者對關於六世達賴的誤解其程度可謂是越來越深,幾乎到了完全走樣的地步。為了使其止於合適的程度,聰明的讀者如果真的想進一步欣賞倉央嘉措的詩歌,請一定要好好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