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雖然帶有安全方麵的考慮,但其就此奪取中東路權的意圖非常明顯。
31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對哈爾濱領事館被襲一事提出抗議,並宣布“蘇聯政府從今起,對於駐莫中國代表處,及其駐蘇聯領土上之各領館,亦不問國際公法之拘束,而不承認其享有國際公法所賦之治外法權。”程道德等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1919~1931)》,第536頁。
但蘇聯此舉對張學良並無威脅作用,再加上蔣介石及南京國民政府亦加以推動,很快,張學良就於7月10日以東北政務委員會等機構的名義,宣稱因蘇方違反奉俄協定中關於不得在中國宣傳共產主義等項規定,中方被迫收回中東鐵路管理權。當日及次日,東北當局貿然派出軍警人員,查封了蘇聯商船貿易公司、國家貿易公司等機構,派白俄接收機務處、車務處,強令解散了路局蘇聯職工會、青年團、婦女部、童子團等,進而逮捕驅逐蘇方管理人員200餘人,包括中東鐵路管理局蘇方正、副局長。轉見張友坤、錢進等主編《張學良年譜》(上),第376~377頁。
蘇聯對這一事件,最初還是表示出願意和平解決的態度。在其7月13日的最後通牒裏,仍提議從速召集會議,解決中東鐵路一切問題。但是,南京國民政府16日的複照態度強硬,宣稱此舉純粹是因為近年屢次發覺蘇聯方麵有煽動中國人民破壞中國國家社會,反對中國政府之各種有組織之宣傳及工作,致中國政府不得不采取適當之措置。此次東北當局之舉措,亦純以防止騷亂治安事件之突發為目的。
鑒於中方不理會蘇聯從速釋放被押蘇方人員和取消不合法之行動的要求,蘇聯政府於17日強硬宣布與中國全麵絕交。進而,蘇聯駐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滿洲裏、黑河、綏芬河等地領事館紛紛撤離回國,中東鐵路蘇聯職員亦相繼辭職或離職。蘇聯並成立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統轄蘇聯遠東地區所有武裝力量,以加倫為統帥,開始對東北當局以武力相威脅,包括拘留中國僑商上千人,扣留中國輪船多艘,並派飛機侵入中國境內偵察等。
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原以為此舉可以得到反共的列強的支持,卻不料各國政府均對中方用武力解決中外權益糾紛的做法表示異議。《華盛頓伍朝樞致南京外交部電》(1929年7月21日),國民政府外交部檔,062420/505002-03,1842。
這樣一來,蘇聯方麵的態度更加強硬,不僅大規模拘押在蘇華僑以為報複,而且大舉興兵騷擾中國東北邊境。由於張學良對蘇聯動武毫無準備,轉而力謀妥協,南京政府卻堅決反對退讓。國民黨接連在各地組織群眾性的捍衛國家主權的示威遊行,蔣介石更公開發表宣言,宣稱:“吾人對俄政策之目的,首在暴露蘇俄侵略之真相”。“如蘇俄竟敢公然破壞世界和平,侵略我民族利益,吾人為世界和平計,為民族利益計,當以革命之精神,不惜犧牲一切,貫徹政府擁護國權之主張也。”《蔣為俄事再發宣言》,《大公報》1929年8月18日,第3版。
中蘇兩國打了3個月口水戰之後,10月12日,終於爆發了著名的同江戰役。蘇軍淩晨出動飛機25架、軍艦10艘、機關炮車40餘輛,後又增派騎兵800餘人、步兵3000餘人,向同江中國守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中方海軍江防艦隊頑強抵抗後幾近全軍覆沒,江平、江安、江泰、利捷、東乙等5艦被擊沉,利綏艦受重傷逃回富錦。同時團以下軍官17人被打死,士兵傷亡700餘人。亦有說當天東北海軍被擊沉者為三艦,後又損失兩艦。另報載東北邊防軍海軍司令沈鴻烈當時報稱:此役“我陸軍死傷五百餘,海軍亦相等”。見《沈鴻烈等奮戰克同江》,《大公報》1929年10月17日,第3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