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口齒伶俐(1)(2 / 3)

有個大臣說:“麵對兩大強國的左右夾攻,我國危在旦夕啦!但是,隻要我們能夠說服秦國退兵,敵手隻剩下晉國,那麼我國才能脫險。”

鄭文公急切地問他:“您說派誰去勸退秦軍呢?”

那人推薦道:“大夫燭之武。”

半夜,天空漆黑一團。在城東,鄭文公親自把燭之武送到城樓上,他命令士兵拿來一隻大筐,叫燭之武坐進筐中,上麵用繩子吊著,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牆根。

燭之武偷偷地來到秦營中,一見到秦穆公就傷心地哭了起來。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麼人?深更半夜哭什麼呀?”

燭之武說:“我是鄭國大夫燭之武,在哭我們鄭國快要滅亡了。”

秦穆公說:“你怎麼要到我們軍營裏來哭呢?”

燭之武說:“我也是來替你們秦國哭呀!”

“你這是什麼意思?”秦穆公好生奇怪,“我們秦國快要打敗你們鄭國了,怎麼要你來哭我們秦國呢?”

燭之武說:“我們鄭國的國土,和貴國並不相連。我們在東,你們在西,中間隔著晉國。所以,我國亡了之後,隻能被晉國占領。那時晉國就會比以前更強大,而貴國也就相對地顯得比晉國弱了。替別人打仗爭土地,最後又拱手送給人家,這合算嗎?再說,晉國的侵略野心,哪裏有滿足的日子,它東邊滅了鄭國,難道就不想向西邊的秦國擴張了嗎?”

秦穆公沉思了一會,說:“你說得對。”

燭之武說:“您如果肯解除對鄭國的包圍,我們鄭國從此一定心向貴國,做個‘東道主’,貴國使者在東方道上往來經過的時候,鄭國一定盡主人的責任,好好招待貴賓,這對你們沒有什麼不利啊!”

秦穆公立即答應撤兵,並且和燭之武歃血立盟。秦軍悄悄班師回國,還留下杞子等三位將軍,帶領兩千秦兵,替鄭國守城。

晉國文公見秦穆公不辭而別,隻得也下令撤軍。

燭之武巧妙地通過語言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害,說服了秦穆公,從而挽救了自己的國家。

可見,學會運用語言的威力,掌握說話的藝術,不僅是人際交往增進感情的催化劑,更是我們擺脫困境達到事業成功的保證。當然,好口才也不是天生而來的。一個善於說話的人,首先要不斷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能深刻認識事物,隻有這樣,說出話來才能一針見血,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其次還必須有嚴密的思維能力,懂得怎樣分析、判斷和推理,說出話來才能滴水不漏,有條有理;此外,流暢的表達能力是必需的,再淵博的知識,沒有流利的話語作保證,也會失去它應有的本色。

有位西方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讓我們記住他的話吧!

會說話是門藝術

從本質上講,我們應該把“說”看成是一種生存的技能,是一門藝術。

有些人對於“說”的理解總是難以做到恰如其分。一種是有“說癮”的人,以說為樂,不論大事小事與自己有關無關,滔滔不絕,盡管挨了不少白眼受了不少批評,甚至被冠以“懶婆娘裹腳布”的名號仍不以為意,依舊樂此不疲;另一種是“烏鴉嘴”,他們是天生的批評家,他們的眼裏沒有白米飯隻有沙子,即使是雞蛋也非要挑出個骨頭來,結果是人人反感;還有些人,專愛搬弄別人的是非,東家長,西家短,不免落個“長舌婦”的罵名。

實際上,“說”是用以表達自我、說服別人、溝通外界的一種手段。能說,不一定就要喋喋不休;會說,也絕對不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就像武俠小說中真正的高手沒有兵刃,摘花飛葉都能傷人一樣,真正會說的人很少長篇大論,常常是片言隻語,就能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從本質上講,我們應該把“說”看成是一種生存的技能,是一門藝術。既然是一種技能,一門藝術,就不是隨便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的,也不是誰都能很好地掌握的。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半句六月寒”。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好話有的時候也會造成惡果,“好心”也成了“驢肝肺”。好鋼必須要經過回爐才能煉成,要想說得好,說得妙,不經過頭腦的加工是不行的。諸葛亮能夠“舌戰群儒”,在眾英才中“口若懸河”,靠的不是伶牙俐齒,而是“思如泉湧”。因此,要學會“說”,要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地運用“說”,你必須要深入地進行思考,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