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智慧超群(3)(1 / 3)

司馬昭的軍隊到長安時,鍾會果然像司馬昭所預料的那樣,已經死去了。

司馬昭深知二人必反,但又派二人前去,這是利用其勇。的確,如果不是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蜀國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攻破。正是由於鄧艾和鍾會兩人的內外夾攻,蜀國才破於一旦。但二人皆有反心,必然相互牽製,所以鍾會先是逮捕了鄧艾宣布反叛,然後又被部將所殺,鄧艾亦被亂兵所殺。

二人取了成都,卻又拱手送給了司馬昭。即使鍾會在蜀地反叛成功,司馬昭也不怕,因為他早已斷定,蜀地人心不可用,鍾會成不了大事。

況且司馬昭聽到鍾會報告鄧艾反叛的消息,即起大兵西去,眾將不解,其實司馬昭用意不在對付鄧艾,而在對付鍾會。可以說司馬昭實在是計出萬全了。

人們常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與我們俗語中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相近,即人們為達到一定的遠期目標,有時候需要放棄一點眼前的利益。

春秋時期的秦晉關係也很有意思。今天還有一句話,叫做“永結秦晉之好”。實際上,秦晉兩國總是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時還會大打出手,弄得親戚成了仇家。

晉國曾經一度動蕩不安,國君屢有變動,持續了將近20年,直到重耳成為國君才安定下來。

晉公子夷吾在秦國,想借助秦國的力量回晉國即位,於是發生了下麵一段故事:

晉國人裋芮讓晉公子夷吾厚賄秦國,以便讓秦國幫他回國即位。裋芮說:“別人把國家都占去了,我們還愛惜什麼錢財?回國後能得到民心,賄賂些土地又算得了什麼!”夷吾聽從了。

於是,齊國的隰朋率軍隊會合秦軍送夷吾回晉國即位,夷吾就是晉惠公。

秦穆公對裋芮說:“公子依靠的是什麼力量?”

答道:“下臣聽說逃亡的人沒有黨羽,有黨羽就一定有仇家。夷吾小時候不喜歡玩鬧,能夠爭鬥但很有限度,長大後這個脾性也未改。至於其他方麵我就知道的更少了。”

穆公又問秦國大夫公孫枝說:“夷吾的位子能夠穩固嗎?”

公孫枝回答:“下臣聽說隻有合乎準則才能安定國家。《詩經》上說:‘無知無識,適應自然規律。’這說的是文王。又說:‘不弄虛做假,不殘害人民,就很少有不合乎典範的。’不愛玩鬧也不愛爭鬥,個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爭強好勝。現在他的話裏邊既猜忌又好勝,要安定國家,恐怕很難呀。”

秦伯說:“猜忌多怨恨,又怎麼能成功呢?正好可以為我所利用。”

穆公是一位很有頭腦的國君,他不立好的反立一個壞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壞國君搞垮晉國,夷吾回國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亂。

魯僖公十四年(646年)冬,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糧食援助,晉國不給。

晉大夫慶鄭說:“前年晉國災荒,秦國救濟了我們大量的糧食和錢財。現在我們不去救援他們,就應該算是幸災樂禍,忘恩負義。我們忘恩負義,就會失去親附的人。幸災樂禍,是沒有仁義;愛惜財利是不祥,激怒鄰邦是不講義氣。這四種德都失掉了,憑什麼保衛國家?”晉大夫虢射也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八字進諫。

慶鄭說:“背棄信用,背叛鄰邦,誰來周濟患難?不講信用,禍患必至;失去後援,必定失敗,一定會應驗的。”

虢射說:“即使支援秦國也不會減輕對我們的抱怨,反而會助長敵人的力量,不如不給。”慶鄭曰:“忘恩負義,幸災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仇,何況冤家敵國呢?”晉惠公聽後依然不予理睬,仍是一意孤行。慶鄭退出宮室,說:“國君肯定會為此後悔的。”

當初秦國送晉惠公回國即位的時候,秦穆公把賈君托付給他,並且叮囑:“讓中公子都回國吧。”晉惠公曾答應送給中大夫器物,不久也違背了諾言。他曾許諾秦穆公送給秦國黃河以外的五座城邑,東到虢略城,南及華山,還有黃河之內的解梁城,也沒有兌現。

晉國鬧饑荒,秦國向晉國輸送了糧食;秦國趕上饑荒,晉國卻不伸出救援之手,秦穆公考慮到晉惠公做了這麼多的不義之事,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大舉討伐晉國。

9月,晉惠公迎擊秦國軍隊,先派出韓簡觀察敵情。韓簡回來報告說:“敵軍人數雖少,然而鬥誌昂揚,我軍恐怕抵擋不了啊。”惠公問:“什麼原因?”

韓簡回答:“國君您當初逃離晉國是得助於秦國,回晉即位也是由於秦國的寵信,鬧饑荒時吃的是秦國糧食,秦國三次有恩於我國,我國卻不思圖報,所以才起兵來攻打我們。現在我們又迎擊他們,我軍懈怠,秦軍振奮,鬥誌差一倍都不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