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智慧超群(1)(3 / 3)

“奇正”在戰術運用上,大體可包含以下內容:在作戰部置上,擔任守備任務的為正,擔任突襲的為奇。在作戰方式上,正麵攻擊的為正,迂回側擊者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在作戰方法上,一般戰法為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戰爭史上,“出奇製勝”這一謀略被廣泛采用,精妙戰例數不勝數。

公元前718年,鄭國進攻衛國,燕國出兵救援,與鄭國軍隊交戰於北製(今河南滎陽縣境)。鄭國以三軍部署在燕軍正麵,另一部分兵力偷襲燕軍側後,燕軍隻注意了正麵防備,背後遭到了鄭軍的突然襲擊,結果大敗。

如果說僅靠偶然或僥幸就要謀士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出人意外、出奇製勝是優秀謀士謀略的一大特點,而他們之所以可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見識預見了人之未見之事,從而提出常規之外的方法,從而高人一籌、常操勝算。

例如,在元末反元鬥爭中,朱元璋想麾軍北伐消滅元朝。但湖廣有陳友諒,浙西有張士誠,他們經常侵擾朱元璋的根據地,因此必須先消滅陳、張,穩定江南根據地,然後再北上滅元。

但陳、張在當時都是很強大的割據勢力,而且互相結援。應采取什麼樣的戰略來解決這兩股勢力呢?為此朱元璋特意召開了一次討論會,在會上許多人都主張先攻張士誠。劉基獻策說:“以兵力而言,陳悍於張,以戰事而言,張繁於陳。若以常情論,應當全力先破軟弱、疲憊的張士誠。何況張士誠的腐敗程度已遠遠超過了陳友諒,而且此人一向無大誌,隻圖自守,確實是比較容易解決的。陳友諒卻與張不同。他雄心勃勃,銳意進取。我若急攻張士誠,陳友諒必來救援,兩人合兵,於我不利。反之我軍急攻陳友諒,張士誠則未必驟然來援,這樣我們便可避免兩麵受敵。陳氏滅,張士誠便是我囊中之物了。”

這裏,劉基不僅把強弱對比,難攻易攻的角度考慮在內,還把張、陳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關係也考慮了。

也就是說,他比別人考慮得更深、更周全,因此他提出了看似超出常情,而其實是更符合當時敵情實際的戰略策劃。

於是,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意見,終於消滅了張、陳割據勢力,進而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善於抓住敵人思維空隙是運用這一謀略的關鍵。如果行動全在敵人意料之中,也就無法做到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之法,多出於常規、常法、常識之外。韓信暗渡陳倉,就是正確選擇了出其不意的策劃路線。在中國曆史上,創造出出其不意戰略策劃的人物數不勝數,他們的成功事例總能讀之引人入勝。如《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就是別具一格的高明策劃。

書中寫道:孔明兵出祁山,連戰連捷,所向披靡,造成關中的緊張局勢。魏主曹睿不得不“禦駕親征”,率軍前往長安,抗拒蜀軍。當時,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軍降將孟達,由於既沒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乘曹魏後方空虛之際,舉兵謀反,直取洛陽再歸降諸葛亮。

孟達此舉若能成功,必將會與諸葛亮形成對曹魏前後夾擊的戰略態勢,陷曹魏於完全不利的境地。與此同時,曹睿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住閑的司馬懿。

孟達謀反的消息,被即將去往長安的司馬懿得知了,在這危急時刻,他當機立斷,自作主張,一方麵令大軍向新城進發,並傳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另一方麵,他又派參軍梁畿齎乘輕騎星夜先一步趕往新城,“教孟達等準備征進,使其不疑”,並製造司馬懿大軍已“離宛城,往長安去了”的假情報。

孟達果然中計,絲毫未加防範。結果幾天之後,司馬懿率大軍突然出現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平定了這場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