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情往往是另一種樣子,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定方針、策略,穩步前進。
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讓自己奔向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當目標確定,你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個腳印地來。“性急吃不得熱粥。”
如果能把浮躁的情緒稍稍收斂,使它變成一種渴望,一種對成功的渴望,那麼這種浮躁就是有用的,而你也必定能帶著它走向成功。
當你控製了浮躁,你才會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耐心與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才會製定一個接一個的小目標,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達到它,最後走向大目標。
李嘉誠,世人皆知的成大事者。
11歲那年,李嘉誠來到香港。到了14歲,由於父親去世,他輟學打工。再後來,舅父讓他去自己的鍾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
李嘉誠年紀輕輕不肯接受幫助,要自己創業,從這點上就看出他自強獨立和自信的性格。這種性格,培養出了李嘉誠穩健、不浮躁的工作作風。
開始他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一定有錢,因為銀行是同錢打交道,也不可能倒閉。但是進入銀行的夢想沒有成功,他當了一名茶館裏的堂倌。
就在當堂倌的時期,他胸懷大誌,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地向目標邁進。
他給自己安排課程,以自覺養成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性格。這些課程包括:時時處處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然後找機會驗證;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在高興中消費。
後來他又以收書方式讀了很多書,並把看過的書再賣掉。就是這樣,李嘉誠既掌握了知識,又沒有浪費錢。
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在茶館裏做事沒有前途,就進了舅父的鍾表公司當學徒,他偷師學藝,很快學到了鍾表裝配及修理的有關技術。其後,他建議開鍾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領中低檔鍾表市場,結果大獲成功,因為香港對低檔表的需求確實很大。
1946年,17歲的李嘉誠辭別舅父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之所以要創立這個廠,是他穩健思考觀察的結果。他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製造業是一片空白。
這是一個機遇。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亦來自於他的穩健的性格。
作為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李嘉誠很快判斷一個機遇將要到來並緊緊抓住了機遇。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了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料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同時,李嘉誠又聯想到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他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生活的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料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