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修身養性(5)(1 / 3)

記得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麵,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

換句話說,采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別人的意見,別人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這不僅是自由,更開闊了我們的生存空間。

豁達是一種寬容。寬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飛短流長怎麼樣,黑雲壓城又怎麼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陽光。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寬廣的,走過去前麵便是一個藍天。

豁達的人心大、心寬,悲愁的、痛苦的都在嘻笑怒罵、大喊大叫中撕個粉碎。你說世界上的事都公平?不公平的有的是,你能讓它都公平嗎?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麵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看生活。風和日麗你要欣賞,光怪陸離你也要品嚐,這才自然。你就不會有太多牢騷,太多的不平。不過“月有陰晴圓缺”對誰都一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變。

你要曉得,陰陽對峙此消彼長、升降出入,這就是生機,用這大宇宙,比你這個小宇宙,你能超越得了?隻有用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一切,你的心胸也就隨之寬廣起來,你也就會變得豁達起來。

當然寬容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對於個人而言,寬容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情感;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寬容開朗無疑是創造一種和諧氣氛的調節劑。

因此寬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以德服人是你有凝聚力的重要武器。隻有用“德”去治人、治你的事業,你才會信心百倍地走向成功,同時也是一個人完善個性的體現。

成大事者善讓,即遇事不與人無謂地爭高論低,而是通過退讓的辦法,去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無所作為地好爭而不好讓。

君子坦蕩蕩,這是千百年來留傳下來的一種品德。做人要胸襟寬廣,要有寬容平和之心,這是一種魅力。

寬容是人格魅力中的要點。一個以敵視眼光看人,對周圍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的人,就不會有真正的夥伴和朋友,一定會陷入孤獨和無助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主動讓“道”是一種寬容,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大海是廣闊的,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胸懷。”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平常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

主動讓“道”,要求人們首先要學會寬以待人,就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誡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做,不能接受的事情一定不能推給他人,而要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