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寬容不僅是習慣,也是一種品德。寬容是青年人應該養成有助於成功的習慣之一,是青年人成就一番事業所必備的品行之一。
寬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個有品德的人往往是一個寬容的人。這就決定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們在選擇自己所追隨的目標時,也往往是以“德”字為標準的。有才無德的人也許可逞一時之勢,卻不能把握曆史的方向,最終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摒棄。多少中華名士,用這種“德”行征服了世人,用他們的寬容征服了世界。
周作人先生,就是一位以寬容性格征服他人的人。
周作人平時行事,總是一團和氣,以德待人,他中等身材,穿著長袍,臉微圓,一副樸實、慈善的樣子。
他對於來訪者也是一律不拒、客氣接待,與來客對坐在椅子上,不忙不迫、細聲微笑地對答,幾乎沒有人見過他橫眉豎目、高聲嗬斥,盡管有些事情足可把普通人的鼻子氣歪,他還是那麼融洽地待人。據說,他家有個下人負責裏外采購,此人手腳不太幹淨,常常揩油。當時用錢,要把銀元換成銅幣,時價是1銀元換460銅幣。一次周作人與同事聊天談及,堅持認為是時價200多,並說是家人一向就這樣與他兌換的,眾人於是笑說他受了騙。他回家一調查,不僅如此,還把整包大米也偷走了。他沒有辦法,一再鼓起勇氣,把下人請來,委婉和氣地說:“因為家道不濟!沒有許多事做,希望你高就吧。”不知下人是怎麼想的,忽然跪倒,求饒的話還沒出口,周作人大驚,趕緊上前扶起說:“剛才的話算沒說,不要在意。”
又一次,周先生的一個學生窮得沒辦法!找他幫忙謀個職業。一次去問時,恰逢他屋有客!門房便擋了駕。學生疑惑周作人在回避推托,氣不打一處來,便站在門口耍起潑來張口大罵,聲音高得可以讓裏屋也聽得清清楚楚。誰也沒想到過了三五天,那位學生得以上任了。有人問周作人:“他這樣大罵你,你反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說:“到別人門口罵人,這是多麼難的事,可見他境況確實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正是這種胸懷,正是這樣的品德,為他贏得了無盡的聲譽,也為中華民族造就了無數名士,為青年人養成寬容豁達的性格樹立了榜樣。
人生在世總要走過許多風雨坎坷路,怎樣活得痛快、活得瀟灑,是我們麵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隻要你豁達些、寬容些,有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寬容豁達是人生的奧秘。
寬容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整天被名利纏得牢牢的,把得失算得精精的,那還何談寬容豁達。要寬容豁達就要有點豪氣,“乍暖還寒尋常事,淡妝濃抹總相宜。”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雲淡一片光明。
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果是另一回事。你要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如果條件不符,那你就得認了。
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嘮叨這幾句話就會輕鬆得多:“功名利祿四道牆,人人翻滾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長”。與其悲悲戚戚、鬱鬱寡寡般地過一輩子,不如痛痛快快、瀟瀟灑灑地活一生,難道這不好嗎?
寬容豁達代表的是一種自信。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隻是一具皮囊。人的這個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勇氣,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煩惱,自信可以使人擺脫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滿了光明。
寬容豁達的人,必是一個敢作也敢為的真正男子漢,而決不是那種佝僂著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
寬容豁達不是盲目的自我表露,它是一種修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一些偉人的跌宕起伏也好,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如此的生命,還會有什麼樣的火焰山過不去呢?
寬容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也是一種“德”。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給予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他們會以德服人。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