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修身養性(3)(1 / 3)

蔡元培先生曾經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席話:“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的確,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經常會遇到毀譽問題。如何正確對待毀譽,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曆來高尚的人都主張要注意個人品行和道德的修養,注意聲譽。

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於其他人的議論裏。“人言可畏”,蔡元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得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終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有說服力。俗語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說:“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的流言蜚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模糊”些可以省卻許多解釋和精力。對於那些無中生有、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人言”,隻當耳旁風,就像魯迅先生對待這種“人言”一樣,連眼球都不轉一轉!“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動將“人言”打個粉碎。還是蔡元培先生說得好:“是毀是譽,無甚價值,萬勿因人毀譽而憂喜。”因“毀”而憂會失去信心,為“譽”而喜會停步不前。與其因毀而憂,不如自強不息,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與其因譽而喜,不如謹慎謙虛,不驕不躁,更上一層樓。先哲們諄諄教誨我們不以己悲,不以物喜。是我們做人處世應該牢牢記住的。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小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大事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大事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成大事的阻力。

一個人若能寬以待人,在生活中養成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人做事的習慣,這樣的人,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歡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記住這些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言行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映、感覺如何,理解他人,體諒他人。這樣,便會自覺地寬以待人了。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人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古代有修養的人,待人很寬厚,而要求自己則十分嚴格和全麵。隻有嚴於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禮待人,遵守信約,多為他人著想,遇到危險時勇敢無畏,挺身而出,發生摩擦衝突時主動退讓。“禮讓三分”,寬容讓人。

多一分熱忱去冷漠

卡耐基在課堂上比較喜歡這樣一句名言:“我愈老愈能感覺到熱忱的感染力,成大事的人和失敗的人在能力上差別並不大,但正是由於各方麵條件相近,熱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熱忱的人有信心和勇氣去克服困難。”

愛默生說:缺乏熱忱,難以成大事。沒有人能靠冷漠而成就大事,而凡成大事者無一例外都具有熱忱的情感。

熱忱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的感覺和興趣。沒有熱忱,肯定不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盡心盡責,不會精益求精。有些人正是因為過於冷漠。對工作缺乏認真,幹到哪兒算哪兒,因此不能贏得尊重,更談不上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了。成大事者需要的不是冷漠,而是熱忱。

一個寒冷的晚上,2500名青年男女湧進了紐約市賓夕尼亞體育館的大舞廳。六點半,大廳內已座無虛席了,到了八時,大廳被擠得滿滿當當。

這些人勞累了一天,他們晚上來這兒幹什麼?

他們前來是為了傾聽最新、最實用的課程《有效地講話並在工作中影響他人》的第一講,這是由“戴爾·卡耐基言語技巧和人際關係協會”舉辦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