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eam of mind(1 / 3)

Thedreamofmind

〖一〗

哲人認為我們之所以看的更遠是因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史鐵生寫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隻是上帝交給他一個事實。而事實是什麼,我想站在樓頂說尼采的話:我是太陽。但這不是事實,站在樓頂會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尼采認為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

電腦依然開著。

但隻是用來掛QQ。

一直躺著,就是不想動。沒有任何的緣由。

我和恩澤的舉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每天忙工作室的事情,忙碌得就好像每年期末考試之前抓緊一切時間背書一樣。而我則每天無所事事,每天躺著躺著就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就尋找手機看時間。如果沒有手機,就完全沒有了時間概念。

每天都在做些什麼。這個夏天在做什麼。去年夏天在做什麼。前年夏天又在做什麼。

每個夏天都是炎熱,炎熱得讓人什麼都不想動。

想起古人,他們寫字用的毛筆。不像我們現在,習慣於電腦打字。古人寫一本書應該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吧。我總是覺得用毛筆寫字的速度肯定沒有我們現在打字這樣便捷。不過我覺得古人的心境應該比今人閑適,毛筆在紙上,輕輕轉動。

那樣的速度,悠閑自得。時代發展的速度太快,生活節奏加快,那樣的書寫恐怕早就成為奢侈。我們經曆著眾多高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我們的生活,是否和我們的過去更加遙不可及。我們的祖先不會想到,我們的生活變化如此之大。同樣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文明讓我們自豪。黃土下的先人們不會知道,他們的後輩生活的城市,是他們記憶中無可逾越的城池壁壘。

手中的毛筆寫出來的字跡依舊是古老的方塊字。我們骨子裏的血液原自我的祖先以及我們生活的熱土。

還是頭頂上的這片天空。古人仰望,今人亦仰望。

我這裏樓層低,透過窗戶所能看到的,不過是巴掌大的一片天空。

這一片天空,大概就是我們和上帝保留著的聯係。

都是什麼樣子的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都是什麼樣的事情一點點地就侵蝕了城市的角落。即使豔陽高照,即使天空無雲,即使氣溫再高,也會有著陰暗的角落,越是明媚的表麵就有著相對愈加陰暗著的我們看不見的腐蝕的深處。就好像一件事物達到頂峰之後必然要衰弱下來,一個王朝莫不如此。

樓下好像有小孩子在爭吵,那種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子,好像從來不畏懼夏天的炎熱一樣。越是炎熱他們仿佛越加有玩下去的興致。夏天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冰淇淋雪糕般美好吧,不像冬天,總是被大人們從暖和的被窩裏拉出來,穿上他們討厭的厚重的衣服,活動起來都不方便。而夏天,就身輕如燕了呢。

這一次,他們在爭吵什麼呢。想想也無非是些小孩子間雞毛蒜皮的小事,玩遊戲的時候,一個運氣出奇的好,石頭剪刀布總是贏。好像以前自己也是和小朋友在放學的路上玩石頭剪刀布,誰贏了就向前走一步,一直玩到兩個人在岔路口分別。以前的夏天還有跳房子的遊戲,一群小朋友還會在空地上跳皮筋,現在這些遊戲還有人玩麼。他們會不會去玩《長江七號》裏的智能玩具了,會不會對以前我們玩的遊戲嗤之以鼻呢。我們看著上一輩人的偶像覺得沒什麼了不起,還那麼土。我們喜歡的偶像在比我們小的孩子眼中肯定都覺得陌生,覺得過時了吧。畢竟,代溝是存在的。

想到以前發生的事情,很小很小的時候,其實小朋友在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就有了嫉妒和怨恨。隻是那個時候好了傷疤就忘了疼,不會像現在受到了傷害就刻骨銘心吧。如果小的時候就對怨恨記憶的那麼清楚,肯定就是深仇大恨了。大抵是楊過為父親報仇的那一種。

我一個人在家裏,想了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長篇小說隻是寫了一點點就覺得沒有頭緒。寫到哪裏算哪裏的問題暴露出來,接下來要寫什麼,之前寫了些什麼,一點線索都理不出來。

高中的時候看過陳諾寫的一個小說,他說是全部章節寫好之後,打亂順序,重新理出線索,把幾乎沒有必然聯係的事情串在一起。他那個大約是一萬五千字,陳諾說這樣寫東西特別浪費時間,到最後理線索的時候自己就頭疼了。而我也在他的文章中發現了前後矛盾,可見他的線索還有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