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開創未來的智慧(5)(3 / 3)

高度樂觀的人具有共同特質:能自我激勵,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遭遇困境時能自我安慰,知道變通,能將艱巨的任務分解成容易解決的部分。

從某種角度來看,樂觀指麵對挑戰或挫折時不會滿腹焦慮,不絕望抑鬱,不會抱持失敗主義和意誌消沉。

麥特·畢昂迪是美國知名的遊泳選手,1988年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被認為極有希望繼1972年馬克·史必茲之後再奪七項金牌。但畢昂迪在第一項200米自由式竟落居第三,第二項100米蝶泳原本領先,到最後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過去。

許多人都以為,兩度失金將影響畢昂迪後續的表現,沒想到他在後五項竟連連奪冠。對此,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沙裏曼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在同一年的早些時候,曾為畢昂迪做過樂觀影響的實驗。

實驗方式是在一次遊泳表演後,畢昂迪表現得很不錯,但教練故意告訴他得分很差,讓畢昂迪稍作休息再試一次,結果更加出色。參與同一實驗的其他隊友卻因此影響了成績。

樂觀者麵臨挫折仍堅信情勢必會好轉,樂觀能使陷入困境中的人不會感到冷漠、無力和沮喪。樂觀和自信一樣,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

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結果反而能轉敗為勝。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之於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個人對此無能為力。不同的解釋對人生的抉擇造成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家曾做過“半杯水實驗”,較準確地預測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情緒特點。

悲觀者麵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樂觀者則說:“我還有半杯水呢!”

因此,對樂觀者來說,外在世界總是充滿光明和希望。

樂觀使人經常處於輕鬆、自信的心境,情緒穩定,精神飽滿,對外界沒有過分的苛求,對自己有恰當客觀的評價。

樂觀的人在受到挫折、失敗時,常會看到光明的一麵,也能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輕易地自責或怨天尤人。而悲觀者一般敏感、脆弱,內心情感體驗細致、豐富,一遇挫折就會比一般人感受得深,體驗得多。

樂觀的人在求職失敗後,多半會積極地擬定下一步計劃或尋求協助,它們認為挫折是可以補救的。反之,悲觀的人認為已無力回天,也就不思解決之道,將挫折歸咎於本身恒久的缺陷。

樂觀與信心一樣可預測學業成績。1984年,沙裏曼曾以賓州大學500名新生為對象做樂觀測試,他發現,測試成績比入學考試更能準確地預測第一年成績。

沙裏曼指出,入學考試測量的是能力,從每個人解釋成敗的角度,則可看出他是否容易放棄。

一定程度的能力加上不畏挫折的心態才能成功,動機是入學考試測不出來的,而要預測一個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他能否愈挫愈勇。以智力相當的人而言,實際成就不僅與才能有關,同時也與承受失敗的能力有關。

樂觀心態對銷售成績的影響說明了情商的本質。對業務員而言,每一次被拒絕都是一次小挫折,成績的好壞,取決於個人是否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嚐試。一次一次地被拒必然會打擊士氣,讓人覺得拿起話筒拜訪客戶愈來愈艱難,生性悲觀的人尤其難以承受,必然會導致消極灰心,甚至沮喪。反之,樂觀的人能從自己以外找到失敗的因素,因而能嚐試新的方法。悲觀的心態泯滅希望,樂觀的心境則能激發希望。當然,樂觀必須務實,天真盲目的樂觀可能導致可悲的後果。